那年夏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在仁安羌附近過去的,明明只需要派一個偏師,就有可能把正受阻於日本空降兵的英軍大部隊給解救出來,可他就是不幹……無視英日兩軍,就那麼“嘩嘩譁”的衝了過去,把個英軍統帥亞歷山大氣得暴跳如雷,卻又沒有任何辦法。因為張靈甫是受泛西太平洋戰區司令部指揮的,人家沒有接到營救英軍的任務,相反。在這期間,亞歷山大還接到了來自老蔣的命令,要求他立即重整軍隊,阻截更在後方追擊而至的日軍大部隊,並“酌視反攻”。反正。就是不能再退了。
可亞歷山大哪裡會把什麼老蔣放在眼裡?別說老蔣了,就是丘吉爾現在親自現身向他下達命令。他也不會幹……他們西方人可不講究什麼戰死光榮。寧死不降之類的東西。打不過就跑,這是他們遵奉的戰場鐵律。雖然戰敗了,雖然他們的擅自撤退使得美軍也陷入了困境,可這有什麼?如果通知美國人,他們還能跑得掉嗎?一群空降兵就能堵住他們的後路,如果再來一個河邊正三和五個師團。難道讓這十萬英緬軍再重演一遍馬來亞發生過的事情嗎?所以,他並不覺得自己有錯。只要能帶著這些英國人逃掉,他依然會是英雄,反之。他就只會是狗熊……因為英國人只會記得他“救”出了這麼些英國小夥子,而不會記得他是怎麼被日本人打得狼狽而逃,怎麼把自己的盟友給“扔掉”了的。
不過現在的問題是,他前有阻截,後有追兵,並不好跑。而且他的局勢還正在進一步陷入更加惡劣的局面:正在親自率兵圍攻巴頓的河邊正三也注意到了他,因為兵力寬裕,所以已經派出了一個旅團的部隊向西移動,似乎是想支援仁安羌的日軍空降兵,也似乎是想配合其他的日軍將他們趕進印度洋。亞歷山大非常清楚,一旦這個旅團的日軍趕到自己的身邊,自己恐怕就更加不好逃躥了……所以,他用最強硬的語氣,再次向張靈甫發出命令,要求58師阻擊這個從東面過來的日軍旅團。
然而,58師和那個日本旅團就那麼擦肩而過。據說兩支部隊之間的距離最小的時候只有一公里,眼力好計程車兵甚至都能看到對面敵軍的相貌,可就是這樣的距離,雙方居然就那麼保持了極大的剋制,誰也沒理會誰。
得知這一情況,亞歷山大終於放棄了沿鐵路逃躥的想法,率領部隊從西部繞道,步行而逃。而為了接應他們,遠在印度的韋維爾也在加緊修築印度到緬甸的公路。
……
“英國人逃跑的速度超過了日本人追擊的速度,所以,純從體力以及逃跑方式來講,他們還是超過了日本人的。這一仗,他們‘嬴’了!”
張靈甫在戰場上彷彿只是一個單純的猛將,可身具中國文武兩大教學系統的最高學歷,他要損起人來也絕對夠狠,耍起心眼兒來也不比什麼人弱……秦衛只是讓他有機會就離間一下巴頓跟亞歷山大的關係,結果他剛剛見到巴頓,就開始執行這一任務。
“我很清楚他們的‘能力’!可那我們呢,張將軍?”
此時的巴頓已經沒有了剛剛到達的那一刻的意氣風發。沒有大炮,沒有坦克,沒有足夠的飛機……然後他就發現自己常用來自詡的勇猛在日本人面前幾乎就起不到什麼作用,因為對方比他可猛多了。如果不是那一口氣撐著,如果不是他知道如果逃跑損失可能會更大,如果不是他知道美國人現在真的經不起第二次戰敗了,如果不是他知道已經有援軍開來……他恐怕已經承認失敗,並和亞歷山大一樣率部逃躥了。畢竟,他並不是單純的猛將。他的“猛”,他的勇於進攻,其實更主要是為了減少部隊的傷亡。原本的歷史上,他所率領的第三集團軍正是整個美軍傷亡率最小的部隊。
“我們可能會嬴,也有可能會輸。我的長官告訴我。我必須在這兒堅守,直到援軍到來。”張靈甫頭一次見到巴頓,以前也從來沒有聽說過這麼一個人。而在此之前,他對美軍是瞧不起的……即便麥克阿瑟後來率領部隊在香港附近打敗了佐野忠義,他也依然瞧不起美軍。在他看來,美國人的戰鬥力還是太差,缺少那種生死相搏的勇氣,對武器裝備的依賴度太高。所以,在遇到日本人這種戰前不先打一通大炮,就直接衝過來的打法才會適應不過來。並被趕得到處逃跑,就跟英國人一樣。可現在,他卻對這群美國佬兒刮目相看。因為他知道,想在日本人五個師團的圍攻下堅持這麼久,他自己也很難做到。或者說做不到,即便巴頓的兵力比他多。
“堅守?”巴頓也感受到了張靈甫的決心。結果不久前還在不停地鼓勵士氣的他頓時就感到了陣陣壓力。“我們還能堅守嗎?”
“能。”張靈甫臉色淡淡的,“除非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