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早錼飧齷飾換拐嬗械鬮O鍘�
王巨又道:“這樣,不如我寫一封奏章,分別獻給陛下與殿下,說清楚此事的輕重。”
說完,他開始拿筆書寫。
其實第一個問題都明白,西夏窮啊,就象一個貧困的百姓人家,少十貫錢收入馬上就得餓死人,賣兒賣女,為了得活,那麼只好做強盜了。因此資助十貫錢,這戶人家也許就會安靜了,乖乖地做良民。
然而問題是那也要看人頭。
如果是宋江,給一個官職也就招安了,但如果是儂智高呢?
就是遼國,倒也罷了,儘管他們也出爾反爾,如宋夏戰爭時,從三十萬變成了五十萬,宋朝徵熙河時,又勒索了一小部分河東的閒田地界,並且邊境也略略繼續有打草谷現象,不過總的來說,做得不算過份。況且遼國那邊也會物價上漲的,現在的五十萬還不如當初的三十萬呢。
但西夏有沒有買到安?
先說價值,遼國的那邊更多,並且是二十萬銀,三十萬絹,宋朝銀價越來越高,因此看似五十萬,實際是八十萬貫錢。不過有一條,那邊運費更少,甚至可以用大船運到邊境。西夏這邊運費更高。
其次遼國有多少人口?西夏有多少人口?
遼國得到這個五十萬,幫助作用還不算太大,西夏得到這二十五萬,那卻是能救命的。
還是用百姓做比較,屢教不改怎麼辦?只好用律法了。
本來西夏沒有力量入侵,因為得到這二十五萬,艱難的日子馬上熬過去,並且有錢治器甲,整軍治。因此李諒祚得到歲賜僅是兩三年時間,西夏國內情況便立即得到好轉,這才是他能入侵的底牌。
所以最睿智的辦法,便是讓西夏這口氣始終不能喘過來。
然後再說第二個問題,那個平價鹽。
不錯,若是推行這個鹽,很有可能百姓未得鹽,反而落進官商口袋裡,未起到效果,國家又減少了許多收入。但實際不是,這中間大家忽視了一個重要的問題,那就是路費。
王巨用慶州做例,解鹽成本一斤打算五文錢,實際可能五文錢還不足,運到慶州成本不是五文,而是二十文。餘下十五文就是路費浪費了。然後於慶州銷售。
但有人想將這個鹽再運到寧州銷售,那個成本就變成了二十五文,因為又產生了五文運費。但鹽商買鈔鹽是二十文,到寧州成本是三十文,為什麼,因為路費少了五文。因此會有部分鹽流回寧州,可不會嚴重。
可只到寧州,不會再向內陸流通,因為路費又增加了。就是在寧州產生影響,那也是青鹽的重災區。
然後再用青鹽對比,一般鹽商會給西夏人一斤二十餘文的交易價,但還有,運費,以及賄賂官吏將士的賄賂費用,因此到達慶州各地的成本價會接近三十文。再看原來的解鹽,二十文出鈔價,十五文運費,到達慶州成本是三十五文錢。本來味道就不及青鹽了,成本又高,試問解鹽如何在邊境銷售?
王巨做了一個估計,慶州等邊境,百姓食用的鹽,九成會是青鹽,解鹽幾乎根本就看不到。包括在華池縣他自己買的鹽,也是青鹽,就是他想買解鹽,上哪兒買去?
再說百姓的選擇,達官貴人會講究一個口味,所以京城都有青鹽,也有所謂的玉鹽。然而百姓飯都吃不飽了,哪裡顧得上什麼口味不口味?可能青鹽味道是不錯的,然而它還有一條,終是私鹽,見不得光。那麼私商為了銷售,只能將青鹽壓到與解鹽差不多的價格,成本壓到二十文。給山那邊的青鹽價格只有十餘文。
試問十餘文,西夏青鹽還能賺到什麼?當真不要開採的成本,不要運費?就算西夏私鹽量不減,那也生生地將他們一石青鹽所賺的錢減少了一貫多。
西夏一年有多少青鹽流通到宋朝,大家不得而知了,但王巨估計最少是二十萬石,多者會有四五十萬石。國家提供二三十萬石解鹽對沖,不過減少了不足四十萬貫收入,但也足以讓對方減少這麼多收入,並且百姓受益。
三十幾萬貫,對於宋朝來說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但對於對方來說,那可是要命的收入。
返回頭再說宋朝的二十五萬歲賜,明為二十五萬,再加上運費實際是近五十萬貫,但這只是到達邊境的成本,對方的布價與茶價更高,實際運到西夏能摺合出七十萬貫。再來一個解鹽對沖,一百多萬貫沒有了。西夏經濟將會整個崩潰,國將不國,民將不民。
並且朝廷也不用擔心解鹽中途流失,這件事由陝西轉運使來親自負責,然後由前線四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