津鴻一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身上,我說我不去,你來吧,我不去,你來吧,好吧我勉強去,三顧,為什麼後世那些人要把三顧誇成那個樣子?就是表達了他這樣一種政治需求,希望最好天底下的君主都象劉備一樣請我三回,對不起,歷史上就這一回,而且後世的皇帝不但不來請你,還告訴你,你想來依附嗎?先考試,科場考試你知道是個什麼樣子?進門的時候是要脫光了衣服搜身的,怕你帶個什麼作弊的東西啊,全部光著身子進去,三國時代還有一位士人是三請才出來,他太羨慕了,三股力量集中在一起就塑造出諸葛亮的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了。因此他由人變成了神,那麼有人問曹操呢?曹操為什麼由人變成了鬼呢?道理也很簡單,典型需要,正面典型還需要一反面典型,正反兩個方面的典型才能夠教育後代嘛,諸葛亮既然做了正面典型,那曹操當然去做反面典型了,活該你,誰要你闖在前面呢?誰要你自己有那麼多毛病呢?誰讓你被人抓住那麼多把柄呢?政治需要。哪個皇帝都不希望自己的宰相學曹操,有那個皇帝喜歡?對不對?哪個做下級的也不喜歡自己的上司一不高興殺人?誰喜歡?至於文人、士大夫當然不會表揚曹操了,因為曹操是宦官家庭出身的,你要知道宦官和士族是矛盾大大的,東漢末年叫做清流和濁流,根本是不能合流的,蔑視他還來不及呢,政治需要,第三個原因。
畫外音:根本前面易中天先生的分析,由於文學渲染和政治需要,所以在民間形象和文學形象中曹操與諸葛亮擔當了兩個被放大的角色,一個代表著惡,另一個代表著善,曹操不可避免地從英雄變成了奸雄,諸葛亮也從此走上神壇,那麼為什麼後世的人們願意接受這樣一個並不完全真實的改編呢?是什麼原因促成了二人的最終形象呢?
第四個原因,社會心理。中國人的社會心理是什麼呢?聖人情結。因為中國是一個宗教意識就是我們民族是一個宗教意識淡薄的民族,在我們傳統社會的社會生活中,其實是沒有宗教的,我們沒有本土宗教,宗教都是外來的,道教是宗教外來以後才出現的,不是自己產生出來的,我們不崇拜神,我們崇拜人,這是中西文化的差異,西方人崇拜神,而且基督教的神是無形的,基督教教義的上帝沒有形狀,不是人格神,他是一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存在,因此超越了所有的人,因此才可能實現在上帝面前的人人平等,才有了對上帝的懺悔,他實際上是一種內心獨白。而中國呢?它沒這個概念,中國傳統沒這個概念,它崇拜的是人,從伏羲開始,然後是周公,孔子,都是真人,真人崇拜,那麼這個真人一旦他變成了崇拜物件就必須把他完美化,就把他神話,就要弄得他完美無缺,比方說孔子,後世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甚至後來有一種說法說一個人,你只要在孔子身上學到三條你就是君子了,孔子太高大、太完美,高山仰止,你只能仰著頭看,你學都學不來的,你學三條就不錯了,有一個紈絝子弟、花花公子就說了,我就學了孔子三條,人說不可能,就你這麼個人還能學到孔子三條,我當然學到三條: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唯酒無量。由此我們就可以知道這個真人崇拜是多麼的可笑,是人他就會有弱點,是人他就會有缺點,是人他就會犯錯誤,世界上哪有無弱點、無缺點、不犯錯誤的人呢?那神都難免嘛,《聖經》裡面那個上帝他也不知道伊甸田裡有條蛇嘛,你說那蛇哪來的,是他創造的還是不是他創造的?是他創造的他不全善,外面進來的他不全能,外面進來一條蛇他不知道他不全知,神都難免犯錯誤何況人呢?那麼由於我們有這樣一個崇拜,我們就要把這個物件說得完美無缺,而在我看來一個人一旦變成完美無缺了,我就不相信,絕不可信,也絕不可愛,可愛的人一定是有缺點錯誤的,哪怕睡覺打呼嚕,你總得有點缺點。
畫外音:易中天先生認為自身區別、文藝渲染、政治需要和社會心理是曹操和諸葛亮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形成的四大原因。其中聖人崇拜和情結至關重要,由於有這樣一個情結,我們就要把崇拜的物件說得完美無缺。同樣,由於有這樣一個情結,我們在把一個人變成神的同時,也一定會把另一個人變成鬼,那麼這個情結的背後又是什麼呢?
實際上,現在我們回過頭來看,在我們文學形象和民間形象當中的曹操和諸葛亮一個神一個鬼,恰恰就是我們人性的兩面,人是複雜的,人是矛盾的,任何人的內心深處都有善與惡的鬥爭,當我們這個人性折射到文學藝術作品當中,折射到我們的民間傳說當中就形成了這樣兩個形象,因此我們說他們是一枚硬幣的正反兩面,這枚硬幣就是人性。他們也是長江的後浪和前浪,曹操是前浪,諸葛亮是後浪,都在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