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便看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孫策所率乃是吳國最核心的力量,此時正與楚國北路軍奮勇廝殺,隨著南邊的淩統、朱然等被迫撤退,魯肅也即將撤退,那麼他若不速退,很可能面臨楚國三路大軍的圍殺。
不久,孫策和魯肅兩部吳國主力先後撤往丹陽,楚國三路大軍不急著追擊,穩步推進。
北路軍統帥周智和參軍龐統擔心吳國水軍的威脅,在持續進軍的過程中,分出徵南將軍徐晃率部攻滅吳國在長江南岸的所有水寨,並在沿江佈下重兵防禦。
周瑜失去陸上大軍的支援,抵抗地越加艱難。孤軍奮戰兩個月後,終於精疲力竭。陸遜率海雲軍團全線出擊。一舉擊潰。周瑜在百般無奈之下。率領水軍殘部沿江而下,退至建業之北。
此時,楚國北路和中路大軍已經在丹陽郡會師,與吳國主力決戰於黃山之北的陵陽、安吳一帶,趙雲的南路大軍則在徵繳會稽的淩統、朱然等人所率殘部。
吳國可謂已經陷入絕境,只剩下最後一口氣。
相比較於揚州戰場,楚國在北方則陷入全面的劣勢,北方、玄武、東方、白虎四大軍團外加部分北軍和西軍。無不是損失慘重。漫長的防線讓他們在面對魏國的全面進攻時,吃盡苦頭。
張遼、魏延、黃忠、諸葛亮等人縱使有通天的本事,卻也不可能扭轉客觀事實,魏國的賈詡、司馬懿、戲志才、夏侯家諸將、曹家諸將、滿寵、李典、郭淮、郝昭等等謀臣和良將也並非那般容易對付。
一封又一封的急報傳至襄陽,讓王旭在為揚州戰事高興的同時,也始終充滿憂慮。
直至南方主力打至丹陽,勝利在望時,王旭經過再三考慮,決定全面放棄幷州三郡及雍州北部的馮翊,北方軍力全部龜縮至雍州核心之地。進駐各處險關,據險以守。以拿下吳國為主。
這番舉動雖然顯得有些冷酷和殘忍,但卻是符合當前形勢的理智之舉,雖失四郡之地,使得北方不再具備戰略縱深和攻打魏國的跳板,但卻緩解了燃眉之急,讓北方的軍事力量不再迅速消耗,並且可以有險關要地作為屏障,更好地防禦魏國。
唯獨難辦的是這些年重建的朔方郡,何況那裡還居住著幾個歸宿的大部落,出於長遠考慮,王旭最終告知鎮北將軍賈逵,希望其率領部分北軍相伴,再度領導這些部落往西遷移,暫時避開魏國,待將來楚國收復失地,再行補償。
賈逵這些年在北疆與那些部落結下深厚情誼,本就不忍遺棄,欣然應允。
事實上,在組織撤退的時候,幷州將領和官員都極為不捨,幾乎是含著淚離開,那種痛,若是沒有經歷過,很難理解。
二一九年三月,楚國在付出一定代價後,北方軍力全部撤至弘農和長安之北,遏制各處險隘和關塞。
魏國並沒有因此而放棄,傾力攻打,可此時他們已經無法佔據太大優勢,楚軍防守面大幅縮小,又佔據著險關和地利,足以從容應付,雙方陷入勢均力敵的鏖戰。
訊息快馬傳至揚州,吳國近乎絕望。
楚國的壯士斷腕之舉,損失巨大,可卻保全了北方的軍事力量,如今魏國欲破楚軍,那是難上加難,而這對於吳國來說無異於噩耗,他們不知還能抵抗多久,魏國如果無法迫使楚國退兵,那麼結局可想而知。
曹操也同樣知道這點,連續勒令兗州的軍力攻打南陽,可惜其力也有限,大部分主力都在北方的他,在中原的十幾萬將士全部加起來,也很難對張合把守的南陽造成太大威脅,八萬青龍軍團將士眾志成城,令其幾次進軍都遭到巨大損失。
四月末,困守會稽數月的吳國殘軍再也無力抵擋,淩統和朱然等諸多吳國大將率部突圍失敗,餘下的大部兵士投降,只剩下千餘親信隨他們退入山陰縣城。
這還是趙雲遵從王旭出征前的囑咐,在不影響戰爭形勢的情況下能放則放,儘量不殺吳國將領,因而沒有下令放箭,有意控制,不然這幾個吳國大將根本就沒有幸存的機會。
隨後,徐庶率萬人留駐山陰,趙雲則率主力兵進丹陽。
至此,吳國主力在丹陽遭到重重圍困,西有楚國北路大軍,南有楚國中路大軍,東有楚國南路大軍,形勢汲汲可危。同時,楚國持續派入大量官員,開始接掌揚州,交州軍則全面分派各地,暫時負責地方的穩定。
吳國殘存主力在丹陽進行著最後的抵抗,期待北方魏國能取得突破性進展,從而獲得一線生機。
可現實是,楚國的北方防線比起他們來說,可以抵抗的時間絕對更久,這是當前的客觀形勢和實力所決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