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頃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呼嘯的弩箭沒有任何特色地再一次落下去,它們是奪命的雨滴,落下去之後必起漣漪,紅色地花骨朵會綻放,那個過程血腥美麗。
蒙詔抬起右臂放了下去。他此刻地心情十分愉快。這種攻城地模式彷彿讓他回到百餘年前。親身參與先輩們一統六國的戰爭,在兇悍的箭陣襲擊下,六國軍隊龜縮在城裡面等死無法反抗。
毫無疑問,蒙詔喜歡這樣子攻城,這種攻城模式經過無數次的實戰,只要有足夠的時間瓦解敵軍士氣再輕易不過,他唯一有些遺憾的是沒有多少時間。這種賞心悅目的攻城景象只能維持三天,三天之後將是攀城戰。
從箭襲地效果來看,肅慎真的沒有守城的經驗,他們盲目地增兵,死了一批重新補充上另一批,唯一有點新鮮的是經歷幾次箭襲後肅慎人總算派上了盾兵,但是肅慎人還是隻能被動挨打無法還擊,一切只因肅慎人的弓箭射程太短。
事實上肅慎人的兵器的確十分簡陋。他們的弓射程最遠大約只有一百三十步。由於沒有治金技術更是不存在鐵質或者銅質地箭鏃(箭頭),他們地箭頭是抹了毒液經過打磨的石頭……。肅慎士兵手上的兵器也是摻雜不一,軍隊不提供任何裝備。士兵富有地可以向周邊的國家,比如衛氏朝鮮購買兵器,要麼就只能依靠在戰場獲得。
雖然有點不情願,但是蒙詔還是承認一個事實,如果不是兵器比肅慎人精良的話,叢林作戰中黑旗軍根本不佔任何優勢。
第一天箭陣襲擊,黑旗軍用箭矢把北邊的牆面犁了一遍又一遍,夜間換上火箭繼續不間斷射擊,到了天微微明的時候後方搬上來了百人丈弩。
近百輛的百人丈弩需要近兩千五百名士兵操作,這種百人丈弩其實就是類似拋石車的大型器械,唯一不同的是它拋射的是長達一丈的大型弩箭。它在春秋戰國時期已經出現,最先使用這種戰弩的國家其實不是秦國,而是趙國,出產自城,原先是被用於防禦作戰,趙國都城鄲破城後被當時的秦軍找到製造藍圖,於是乎就成了當時秦軍攻城的良器,曾經被大量使用。
絞盤被六名士卒合力轉動,銅製鉤心勾住有拇指般粗大的弓弦,它發出‘咔咔咔——’的聲響,直至鉤心靠近後部時,兩名士卒用力扳下鉤心後座將它固定在一個卡齒上面,“裝箭!”,沉重的弩箭被合力抬上去安置在箭槽,重複五次作業後,站在百人丈弩車身的指揮官大吼一聲“合!”,自有士卒抬上類似夾板的蓋子將上層固定住,聽說這是防止弩箭發射期間蹦彈起來,也是加強精準度的一種保險。
官齊聲高喊的“上油!”,士卒在同伴的幫助下抬著掛在箭頭,但是他們只在四枝丈弩上懸掛,留下一枝包裹著碎布條的丈弩,他們又在喊“點火”,火把於風中的‘呼呼’聲,它伸過去點燃了包裹碎布條的丈弩。
如果林斌現在在這裡的話,他看到排列在一起的百人丈弩肯定會下意識喊叫“火箭炮車!?”,可以想象古人的製造工藝真的很厲害……。可惜似乎都掩埋在歷史長河。
《戰國策…韓策一》中有記載:天下強弓勁弩,皆府、時力、距來,皆射六百步外。
如今韓國早已經滅亡,秦滅韓之後當然得到了韓國的製造技術,而繼承了秦工藝的黑旗軍,他們的二十十石勁弩射程早超過六百步,所以說衛氏朝鮮的燕丹的猜測並不完全正確。當然,超過八百米的射程是用來進行覆蓋射擊,而不是瞄準某人要將其置於死地。
兩萬黑旗軍弓弩軍卒之中只有大約三千勁弩手,白天箭襲的弓弩軍卒手中的弩有一個名字,它叫蹶張弩,屬於強弩一類,十二石的強弩射程可達四百五十步,它也是漢軍之中射程最遠的弩。漢國只有兩支軍隊裝備蹶張弩,其一是北疆的邊防軍裝備用來防禦遊牧民族,另一支則是衛戍長安的北軍。
此時此刻,三千勁弩手在同伴的幫助下咬牙將勁弩的弓弦拉開,這一次他們將配合百人丈弩襲擊肅慎王城,襲擊的目標不是城牆,而是城牆後面的房屋,所以他們包裹碎布條的箭鏃也被點上火焰。
肅慎王城上面計程車兵驚恐的叫喊起來,依稀可以聽見“火箭……漢人要射火箭”的恐懼喊叫聲。
莊曉親自步上戰鼓臺,他一掄鼓棒敲擊了戰鼓,‘咚咚咚——’的戰鼓咆哮越來越急促,加緊到一個密集的節奏時鼓聲突然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的悲涼的號角。
“百人丈弩——放!”
百人丈弩的鉤心被軍官拉上去,整齊的‘咔’爆響,裝置在箭槽的大型弩箭‘呼’的一聲激射而出,蒼白的天空劃過近百條火焰,不一會肅慎內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