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頁 (第1/1頁)
Fahrenheit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王夫人客氣至極,&ldo;我們老爺想著,元春能在皇后娘娘身邊長些見識就最好了。&rdo;拋開同鄉,甄應嘉還是北靜王的門生,這個關係也的確能讓她試探著提些要求,成不成當然另說。史令儀直截了當道:&ldo;這要看你們元春的造化了。&rdo;王夫人也有眼色,見狀忙道:&ldo;只想請您幫著看看皇后娘娘身邊都是何等女官。&rdo;皇后身邊的確不要出身高貴的女官,因為女史除了到了年紀放出宮,便是讓聖上以及皇子們收用,鮮少有人做得成正室,除非立有大功勞。只是,就算摸不到聖上的邊兒,也可以伺候太子啊,這就是甄家夫婦倆的打算……作者有話要說:甄元春和寶釵都會進宮,所以她倆免不了也得比一比,不過保證她倆不會是一個丈夫。---------------------截止至四十一回的人物名單:榮府:賈赦與水凝夫婦共有一子一女,長子賈璉,長女賈瑛(迎春)。賈政與王諮夫婦共有二子一女,長子賈珠,長女賈瑗(元春),次子寶玉。賈代善庶弟的女兒,嫁給了薛家二公子(也就是寶釵的二叔),育有一子一女,即薛蝌和薛寶琴。因為薛二公子在四十多歲的時候中了進士,做了官,所以寶釵因此做了女史,而非以宮女身份進宮。寧府:賈敷柳氏夫婦,一子,賈珞。賈敬張氏夫婦,一子,賈珍。甄家:甄應嘉與王夫人夫婦,一子一女,長女甄元春,長子甄寶玉,另有庶出兒女,甄探春與甄環。其餘人物都與原著相同或近似,就不一一列出了。☆、想攀高枝兒,也是人之常情。張家若非因為恭王,也就是先帝的十皇子,無論如何不會有今時今日的風光,雖然因為&ldo;太出頭&rdo;,而讓聖上削過幾回,可比起送女進宮之前的情形,還是發達太多了:當年張家可是連刺史都沒出過一個,而恭王生母進宮得寵並生育,如今恭王的孃舅可是正經的堂官了。再說就算一時艱難些又如何,只要恭王不倒,張家便無人敢輕侮,也總有爬得再高些的那天。有這樣的人家做例項,不怪京裡那些四五品官員連同他們的妻女動了心思‐‐到了三品就是堂上官,而從四品到三品對大多數人來說就是一道天塹,終其一生都邁不過去。不過他們還可以照搬張家的青雲路……大約從甄應嘉三年之前,中了進士,卻沒考中庶吉士,只得外任知縣時始就開始仔細謀劃了:正所謂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如內閣,甄應嘉深知只靠自己拼搏八成前程有限,必須借股東風才能&ldo;豁然開朗&rdo;不是?依史令儀的眼光看來,甄應嘉夫婦灌注在女兒元春身上的心血一目瞭然。縱是京裡堂官們的女兒也未必比得過甄元春的氣度和談吐,又容色嬌美,身段窈窕,既然非要進宮搏一場富貴……可謂如人飲水冷暖自知,又不是我的親孫女親外孫女,真犯不著攔著。史令儀痛快地點了頭,&ldo;我盡力而為,萬一不成你們也別怨我。&rdo;甄元春約莫十二三了,明年參選正合適。王夫人連忙起身,滿面笑容,&ldo;嬸子這樣說,可是折煞我了。&rdo;賈史王薛四家的老太爺當年曾以兄弟相稱,王夫人稱呼一聲&ldo;嬸子&rdo;倒也妥當。得償所願如此順利,王夫人神清氣爽,又客套了一陣發覺史令儀微露倦意,便主動告辭,離了榮府花園裡最氣派也最精緻的涼亭。在長廊另一端閒坐的王夫人長姐,薛姨媽等來了妹妹滿面春風地坐回她身邊,左右沒外人,便輕聲問道:&ldo;應了?&rdo;王夫人應道:&ldo;可不準了。&rdo;又由衷道,&ldo;那位看著對誰都不冷不熱,倒是個好說話的慈善人。&rdo;說著,又附耳在親姐姐耳邊,&ldo;求了這麼多人,也只有這位給了準信兒。&rdo;其實王夫人還曾走過丈夫甄應嘉座師北靜王的門路,北靜王這邊大門是進去了,可北靜王妃就是慈眉善目,無論怎麼許諾奉承,人家依舊八風不動。至於其餘進宮還能說得上話的誥命,就不是王夫人能結交得到了。薛姨媽恭喜了妹妹兩句,心裡卻在琢磨寶釵的前程:她忖度過丈夫的心意,大約也是想讓女兒進宮,就算伺候不了貴人,也能跟貴人攀攀交情,女兒若是當了女史就是正經有了官身,出宮求配也容易得多,將來也好提攜她兄弟。寶釵比元春還小上兩歲,本來明年也可候選女官,只是同年參選,像是自家跟妹妹打擂臺似的,等上三年也使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