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下定決心之後,立刻手書一封交給來人,&ldo;記住,務必將此信親自交給曹國公!&rdo;待送信人離開,黃子澄又派出家人盯著通政使司,一旦有北平山東來的奏疏,當即回報。同時聯絡通政使司謄黃右通政,若有討逆大軍的戰報,就算不能押後,至少給自己遞個訊息。通政使司是三品衙門,掌受朝廷內外章疏敷奏封駁之事。無論京外各地奏本題本,還是京內的奏本,皆要由該司謄寫後加蓋印章,才能於早朝匯總呈遞。若有某部門某官員不經過通政使司擅自把奏本往上遞,無論所奏之事為何一律駁回,還要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唯一的例外,大概只有都察院的御史和各科給事中。這是一群猛人中的猛人,不上奏疏?沒關係,他們就略過這個程式,直言!定下這個規矩的是洪武帝,按照這位的思想,凡事都要依規矩來,誰敢打破他定下的規矩,就要小心脖子上會隨時挨一刀。最典型的例子是洪武四大案的空印案。不過是在空白賬冊上加蓋官印帶入京城,方便同戶部核對錢糧出錯時可以謄改,免去從南京到各地府縣的往來時間,從元朝時,朝廷官員就在這麼做,各部官員心中都有底。可在洪武帝眼中,這就是不按規矩辦事!大刀一舉,成白上千的人頭落地,被殺的還是掌印,衙門裡的一把手。可憐諸君,一沒貪贓枉法,二沒誹謗朝廷,只是為了提高工作效率變通一下,卻因此丟掉了性命。可見,在洪武朝做官當真不是一般二般的危險。雖然洪武帝已經大行,如今是建文帝在位,朝廷各部各司官員行事仍十十分謹慎。不想皇帝聽取那群翰林的意見,要復興周禮,朝廷各個衙門的名稱被改不說,官位品級都是幾天一個樣。在京的官員不免擔心,萬一哪天皇帝腦袋一熱,以周禮為藉口裁員,讓他們回家吃自己,那該如何是好? 為了保住飯碗,很多人受到燕王靖難的啟發,抱緊洪武帝時的章程,聲淚俱下的勸諫皇帝,周禮雖好,太祖高皇帝的法令卻不可廢啊!敢和太‐祖高皇帝唱反調,這就是不敬祖宗,不孝啊!&ldo;孝道如天,臣請陛下三思啊!&rdo;此種言論引起了以方孝孺為首的周禮派駁斥,兩方互不相讓,開始了針鋒相對的辯論。周禮派一梗脖子,不改革,毋寧死!太祖派吹鬍子瞪眼,想革掉老子的官位?先收拾了你!都是讀書人,都是寒窗苦讀闖獨木橋科舉上來的,引經據典,孔孟荀子,八股經義,誰怕誰!外邊,燕王打著靖難清君側的名義興兵造反,裡邊,太祖派和周禮派官員見面就掐架,擼胳膊挽袖子,大有不共戴天之勢。內憂外患之下,建文帝見天的頭疼。他真不明白,太祖高皇帝動不動就舉刀砍人,朝中大臣卻個頂個的老實,說話都不敢大喘氣,辦事效率更是節節拔高。許多事不用說就能辦得妥妥當當,一個月里加班三十天還不要加班費,何等的大公無私為國奉獻。結果到了自己繼位,不再輕易殺人,還提高了讀書人的地位,朝中這些官員反倒個頂個的不管用了。遇到大事全都裝鵪鶉,為一些細枝末節反倒要爭出個長短。不過是改幾個衙門名字,更定部分官制,就像要殺其全家毀其宗祠一般,這叫什麼事?朝中兩派官員鬧得烏煙瘴氣,嘴仗打不出結果,大有群毆的架勢。北邊的戰事一直不利,始終沒有好訊息,朱棣反倒是蹦躂得越來越歡。建文帝的臉上時常陰雲密佈,極少放晴,若再聽聞李景隆把五十萬大軍和上百萬擔的糧食都送給了燕王,怕是不殺人也要殺人了。黃子澄不通軍事,卻瞭解皇帝。所以,他敢冒著欺君的風險派人給李景隆送信,千叮萬囑不要把實際戰況奏報京城。同時派人盯著通政使司,嚴防北邊來的戰報。自己連日求見皇帝,力求在皇帝問起戰事情況時能把事情圓過去。總結一下黃子澄做法,就一個字:瞞。瞞住大軍戰敗的訊息,保住李景隆的統帥位置,也同時保住自己。輸了這次不要緊,可以繼續調派大軍,只要能取得最終的勝利,皇帝必定不會追究。黃子澄想得很好,齊泰偏偏不讓他如願。不但屢次在建文帝跟前提起北平的戰局,對李景隆至今未能拿下北平頗多疑慮,還向皇帝進言,雖無具體奏報,卻早有傳言,朝廷大軍作戰不利,已被燕軍打敗,丟失了河北遼東的大片土地。李景隆也跑進了德州,明顯是戰敗潰逃。&ldo;臣聽聞,曹國公大戰之前臨陣脫逃,以致大敗。請陛下下令明察,若傳言屬實,必治其重罪,以儆效尤!&rdo;聽到齊泰這番話,黃子澄暗道,來了,到底還是來了!建文帝面現疑惑,&ldo;果真如此?&rdo;不等齊泰繼續出聲,黃子澄連忙插言道:&ldo;齊尚書此言差矣。臣聞聽,大軍討逆,同燕逆屢次交戰,曾有數勝。只因北方天寒,不利於作戰,且曹國公麾下多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