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rdo;大軍出征在即,孟清和要隨軍出征,不知何時才能返回。他決定在出徵之前,儘量多給朱瞻壑講明大明周邊番邦。囫圇吞棗沒關係,相信永樂帝定能看到其中價值,他離開後,定會繼續安排專人繼續教導朱瞻壑。隨扈北巡的戶部尚書夏元吉就是不錯的人選。原本,孟清和更青睞北京戶部尚書鬱新。無奈的是,鬱尚書於數月前仙逝。道衍年事已高,身居南京,不便長途奔波。相比之下,夏尚書成了最好的人選。實幹,熟悉民情,名聲頗佳。雖是科班出身,卻不以腐儒的標準評判世人。更重要的是,朱瞻壑需要這樣的授師,哪怕是掛名。孟清和自信,卻不自大。知曉自己幾斤幾兩,多少水平。加上外界對他的評價,或許他能教導朱瞻壑許多,但考慮到三頭身今後的路,即使心中泛酸,也必須走這一步。離開奉天門,抬手借住幾片雪花,掌心沁涼,腦中也愈發清醒。能做的,他都會做。正如道衍所說,一生能為師徒,是幸,是緣。大和尚行事為世人詬病,其處事之學卻遠超常人。孟清和活了兩輩子,真正能讓他&ldo;悟道&rdo;的,只有道衍。雪越下越大,孟清和翻身上馬,腳跟一踢馬腹,駿馬揚蹄,穿過長街,向國公府飛馳而去。永樂七年二月壬戌,孟清和上疏,言隨大軍徵沙漠,無法繼續教授漢王世子學問,請天子另擇賢德。看過奏疏,朱棣召孟清和奉天門伴駕。奏對間,孟清和先後舉薦戶部尚書夏元吉,兵部尚書劉俊,吏部尚書蹇義。&ldo;這三人倒也可用。&rdo;朱棣沒有當場做出決定,只令孟清和繼續教導朱瞻壑,直到出京之日。&ldo;臣遵旨。&rdo;隔日,孟清和照常為朱瞻壑授課。旋即,永樂帝下旨,命戶部尚書夏元吉輔導漢王世子。並敕夏元吉曰:&ldo;世子雖稚齡,然聰慧克勤,正當勤學養德以充大器。爾當勉盡乃心,朝夕輔導,益智廣識,德性有成,才具有佳,得承祖宗基業有賴,爾亦與有榮光。&rdo;接到敕令,夏元吉心頭巨震。朝中早有風聲,天子的態度也十分明顯,卻都不如敕令中說得明白、祖宗基業有賴。只這一句話,就表明了天子心中的繼承者是誰。不知該喜還是憂。從根本上,夏元吉還是對親近讀書人的皇子更有好感,但天子這道敕令的誘惑實在太大。皇孫之師,皇太孫之師,一字之差,卻是天涯之距。抑制住胸中的激動,夏元吉領旨謝恩。給了宦官紅封,有意詢問兩句,得到的答案十足出乎預料。興寧伯推舉?夏尚書眉頭緊擰,開始考慮,是不是該趁著大軍北征前,拜訪興寧伯一次。但他也十分猶豫,真去了,怕是他的立場就微妙了。是未來的天子授師,還是現今在朝中的名聲?是從龍之功,榮耀三代,還是史書清名,耿直不阿?捧著敕令,夏元吉很快有了答案。教導皇位繼承人的機會,千載難逢。天子敕令中所言,也容不得他推辭。身居六部天官之一,夏元吉有才,實幹,注重名聲,但他終究不是清流言官,對利弊得失看得相當清楚。比起帝師的榮譽,被御史給事中劃入興寧伯一派算得了什麼?漢王世子當真聰慧,將來若能承繼大統,史官下筆前總要考量幾分。只要皇位上的不是昏君,說帝師實為奸佞,或同佞臣為伍,某種程度上,無異於辱罵天子。歷朝歷代,又有幾個太史令司馬遷?史官一支筆,必要時,再大的事也能春秋,何況是對朝廷官員的評價。孟清和的思維習慣中,仍留有現代人的痕跡。換成土生土長的夏尚書,遠比他想得更加長遠,也更加透徹。永樂七年二月底,夏元吉接替孟清和教導漢王世子學問。 見到新老師,三頭身淚汪汪的去找了親爹。朱高煦沒撐住,夜奔國公府,差點被定國公一腳踹出大門。饒是如此,仍頑強的賴著不走,一直住到大軍出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