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一封家書 (第1/2頁)
陳拙不冷靜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果按照上一世王笠綸善於鑽營的性格,這個時候就應該開始運作,走走後門,爭取留在河口區公所。
但這一世他沒有這麼做,除了確實沒有門路關係外,他也知道一旦這麼做了,在領導心中就會留下不好的印象。
在這種小地方,人際關係尤為複雜,在領導心中的印象又至關重要。
在區公所等李永強遞交申請後,兩人一起回到了峪平鄉黃坡村,這裡也是峪平公社十一大隊。
公社這個體制目前還保留著,其實也就一套班子兩個牌子,領導都是鄉鎮的幹部。
以前稱呼公社多過鄉鎮,但隨著中樞最近一輪輪的檔案下達,很多地方又恢復到了鄉鎮黨委政府領導下,其實也就是一個名字的不同。
王笠綸和李永強住在一戶羅姓老鄉家裡,他們這種知青生產隊一開始是有知青點安置的,幾個知青住在一起,一起出工一起做飯,也一起學習。
但城裡來的孩子很多生活上的能力其實很欠缺,借宿老鄉家就方便多了,只要給錢或者糧票,又不用自己做飯,所以後期知青很多都住在老鄉家。
羅家有夫妻二人,育有三男兩女五個孩子,大的已經在部隊當兵,最小的還在讀小學,老二在家務農,老三在鄉里讀初中,老四老五都還在村裡上小學。
這算是時代下標準的家庭,因為住在老羅家,王笠綸也會經常輔導幾個讀書孩子的功課,他們來自大城市,一開始就收穫了崇拜的目光,而每當他們講起哪些這裡沒有隻有大城市才有的事物,幾個孩子更是滿臉的新奇。
因為知道王笠綸和李永強這兩天就要回城裡了,雙方相處也一年有餘,今天晚上李嫂還特意準備了幾個菜,老羅更是拿出了珍藏的半瓶酒,要給王笠綸和李永強餞行。
“那我算是沾了永強的光,今晚也跟著吃頓好的。”王笠綸笑著說道,也是藉機打算告訴老羅一家自己留下的事。
“這是什麼話?你難道不回城裡?”老羅是個尋常的莊稼漢子,但人也比較靈性,只是生在這個時代,如果能接受好的教育,或許也是某方面的人才專家。
王笠綸笑著點了點頭,然後一臉釋然的說道:“嗯,不回去了,我已經填了表,過幾天區公所就要給我安排去處,這一年來也多謝羅哥和嫂子照顧,大概我也不會離得太遠,以後若是能幫上的,你們不用見外。”
“你這是咋想的?人人都回大城市,你偏偏留在這?你爸媽肯定也早就盼著你回去了,你這樣怎麼跟家裡交代?”李嫂也只是普通農村婦女,不懂什麼大道理,但也知道王笠綸的選擇有些違背常理,並且還有些不孝。
“也不是人人都回去啊,我知道河口鎮也有一個留下的,不過李嫂倒是提醒我了,今晚我得寫信給爸媽說明情況。”王笠綸笑著應付過去,沒有說自己留下的理由。
“我已經勸過他了,他想留下來當幹部,或許這也是一條不錯的出路吧。”李永強在一旁幫腔說道,雖然內心不看好王笠綸的選擇,但他還是尊重朋友的選擇。
接下來便也不再說王笠綸留下的話題,幾個孩子早已迫不及待的等著開飯,畢竟今天這一桌子快趕上過年了,在孩子們眼中這可是難得的大喜事。
王笠綸和李永強都很默契的少吃,尤其是好吃的儘量不取,也是為了讓孩子多吃點。
艱苦的生活條件,讓一頓美味的飯菜都是奢望,別說菜了,要是有一碗白米乾飯,那也是非常奢侈的。
酒王笠綸也沒喝幾杯,一來他本就不勝酒力,二來半瓶酒三個人喝也不多。
飯後王笠綸就和李永強回房休息,李永強開始收拾自己的行李,而王笠綸則點著煤油燈,在一張陳舊的桌子上,開始給家裡寫信。
村裡其實已經通電,但是這時候已經過了用電時間,拉了閘只能點煤油燈。
書信依然是這個時代最常見的通訊手段,王笠綸也經常給家裡寫信,這一年多也收了過幾次家裡寄來的信。
王笠綸的父親是蘇州機械廠的一名鉗工,母親是紡織廠的車間女工,這是標準的工人家庭,他們家的條件放在全國也不算差。
“父親見信如晤:
當您收到這封信時,本應是兒子返城歸來之時,然在返城前夕,兒擅作主張,選擇留在西北,其中緣由請父親聽我細細道來......”
這個時代的書信,基本上還是這種半文不白的調調,也不是說通用語調,而是老師就是這麼教的,大家也都是這麼寫的,王笠綸當然也不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