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間茶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張季舟今年八十有六。
他六歲學醫,通識百草。
十七歲就開始給人看病,二十九歲時和三位兄長一起被人稱為“張家四大神醫”。
四十七歲那年,張季舟受先帝之邀,前往長安城擔任太醫令一職。
這一去,便是十六年。
二十四年前,時任太醫令的張季舟致力於攻克瘧疾,為此奔波萬里,做了無數調研,僅僅是廢棄草紙都能堆到五尺之高。
最終他將幾個古方進行了改良,也研究出幾個對付瘧疾的新藥方。
只是這幾個藥方涉及的藥材過於稀少,且價值昂貴,不便普及。
在此期間,張季舟前往那些苦於瘧疾的地區走訪,發現這些地區多半挨著水域,空氣潮溼,蚊蟲極多。相比之下,那些乾燥通風的地方,就很少有瘧疾出現。
當時他就開始思考,瘧疾出現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空氣潮溼?空氣不流通?草木太多?水域滋養?人流密集?還是……蚊蟲太多?
張季舟總結出幾個可能致使瘧疾的因素,準備等來年夏秋季節進行求證。
然而,次年春天,先帝修行出岔以致傷了根本,只能臥病於床榻之上。
張季舟身為太醫令,日夜留守先帝左右,實在抽不出半點空閒,只
能將求證瘧疾因素的事情暫且擱置。
後來先帝駕崩,張季舟身受牽連,被一紙詔書打出了太醫署。
一時間牆倒眾人推,張季舟的人脈、權力和資源瞬間損失了大半。
加上徒弟的背叛和算計,使得張季舟心灰意冷,近一年不曾行醫。
也就將醫學諸事拋之身後了。
等到張季舟再次背起藥箱,開始他的遊醫生涯時,才將尋找瘧疾因素的事情提上日程。
但瘧疾只在夏秋時節盛行,誘導因素也多種多樣,還有人為傳染的因素干擾……
總之,這件事的工作量極大。
張季舟和新收的弟子葛桂兩個人,用了十幾個夏天都沒能確定瘧疾的真正原因所在。
但他們也不是一無所獲,在排除了諸多因素後,最終將答案認定於“生水”、“蚊蟲”、“季節性熱風”這三個因素之間,最多再有五年,他們差不多就能確定出正確答案了。
可就在這個時候,太醫署的舊友寫信告訴他,不用再進行瘧疾研究了。
岱嶽星君大人已經確定瘧疾的誘發因素在於“蚊蟲”,而且有理有據。
朝廷調動上百位修行者,在泰山郡試行驅蟲處理,預防瘧疾的效果也初見成效。
在看到這封書信的時候,張季
舟不覺得欣喜,反而從心底感到了憋屈和遺憾。
雖然張季舟這人的性格比較高傲,不肯為五斗米折腰,但他絕非聖人。
他渴望名聲。
渴望名垂青史,千古流傳。
誰都明白,攻克瘧疾難關的人必將青史留名,被後世醫者銘記於心。
而張季舟錯過了這個機會。
好在張季舟不太喜歡鑽牛角尖,短暫的沉悶期過去,這事也就揭過了。
只是偶爾想起,才會感嘆兩聲技不如人,運不如人,奈何奈何。
直到今天。
——這家在黑市販賣訊息的小店,對他說了這麼兩句話。
“岱嶽星君在提出這件事之前,去過太醫署,從太醫令烏朋那裡拿到了一份手稿。”
“據我們查證,那份手稿是烏朋從太醫署附院的一顆柳樹下挖掘而來,而手稿埋藏的時間,是在二十三年前。”
太醫令烏朋……
這位和葛桂一樣,同樣是張季舟的徒弟,也同樣是嫡傳。
將畢生所學盡數傳授的那種嫡傳。
只是師徒兩人的目標和想法多有分歧,互相看不對眼,關係鬧的很僵。
所以當張季舟被人彈劾的時候,這位好徒弟不僅沒幫他說話,還給了他最致命的一刀。
至於那份手稿,便是張季舟當年研究瘧
疾的部分結論了。
太醫署是朝廷重地,張季舟這種被迫離開的“罪人”,在離開前要接受層層盤查,他沒機會將這份手稿帶出去,又不忍心燒燬,就埋在了院中的柳樹底下。
現在看來,烏朋找出了這份手稿,將它送給了岱嶽星君。
也就是說……岱嶽星君是基於他的研究,才得出了這麼一個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