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情解析介紹01:十二年大動盪的開始 (第2/3頁)
zotman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抓到了玲瓏公主後,因玲瓏公主有姿色,蕭選沒日沒夜地強暴她,並死死看住她,防止出現任何自殘自盡的行為。在極端的心理痛苦下,玲瓏公主生下了蕭景桓,而蕭景桓也帶有脾氣暴躁性格貪婪的後遺症。
大概在904年的時候,蕭景禹誕生了,但是蕭景禹是一位極其衝動的皇子,和其他皇子不一樣,蕭景禹一直是在汴梁培養大的,而林燮選擇將林殊送到江寧府培養,這樣一來,林殊認識了同在江寧學習的蕭景琰。
原本蕭選是想把蕭景琰培養為一位安邦定國的宗室大臣,可是蕭景琰在學習治國之道外,學習了大量的軍事謀略,他小小便展示出了無與倫比的軍事才能,這也讓蕭選對他極為放心,靜嬪總是向蕭景琰傳授最傳統的忠君愛國道理,因此蕭選在蕭景琰十六歲的時候,就把蕭景琰定為了濮州靖逆軍的節度使,治濮陽,成為了一方封疆大吏。
和林殊不一樣,林殊是個愛玩的人,在林殊眼裡,蕭景琰就像是個傻子。
蕭景琰有每天喝夠一定數量的水的習慣,他認為這樣子可以促進身體的排毒,同時蕭景琰非常注重養生和按摩,但是林殊沒有這種習慣,因此林殊總是會罵蕭景琰是頭“水牛”。
蕭景琰和林殊的關係非常好,但是林殊卻沒想到蕭景琰這麼做背後的考量。
這本書中,蕭景琰的性格非常複雜,他在那個時候就敏銳地察覺到涇原赤焰鎮對朝廷的影響,希望透過和林殊結拜的方式,來壓低涇原軍對朝廷和鳳翔軍的壓力。
在924年,即開文十五年的時候,當時的皇太子蕭景禹開始不斷向蕭選提出建議,要求裁撤懸鏡司。
924年的時候,汴河已經出現了某種程度的乾涸,一部分的物資運不進汴梁,造成了一定的經濟影響。而此時大梁已經拉攏了大量的節度使,成為了一個非常不穩定的中原中央政權,各地節度使瞞報稅收,導致大梁一年內的收入竟然只有六百多萬貫。
當時朝廷有一個監察機構,叫做懸鏡司。這個懸鏡司是一個複合性很大的官僚機構,這個機構包括了一定數量的密探,他們負責特務政治;也包含了了一定的驛站管理人員、馬戶。
有人向蕭選建議,裁掉懸鏡司,這樣子能給朝廷省下大概六十萬貫的開支,但是在小說的後面,蕭景琰上疏《貧民疏》提到這個數字實際上最多隻有三萬貫,並暗示蕭選裁撤懸鏡司是極端錯誤的做法。
事實上,這種暗示已經有多個朝中重臣提示出來了,如程知忌、丁羨威、李存勖(設定為李孝源的父親)、謝玉、董忠汝等,他們的實力足以影響朝野平衡,其中反對聲最重的人居然是外家人李存勖。
蕭選告訴蕭景禹,他憂國憂民的心是有的,但是懸鏡司不能裁,具體原因,蕭選的態度是子不能違背父親,因為蕭選根本就不知道這些節度使和朝廷重臣的意思,只是會根據字面意思判斷看法。
每一個人的意見都很一致:馬戶非常困難、邊境懸鏡司的生活也極端困難,而懸鏡司的存在是給這些在編人員最後的那一丁點微薄的收入,裁懸鏡司,無異於是頭疼醫頭腳疼醫腳的行為。
裁掉這些懸鏡司後,地方監察能力進一步下降,而裁出來的六十多萬貫錢財也會從各地節度使和高官那裡拿走,最後,只有梁帝國核心管轄地區的懸鏡司裁撤後才能得到收入,這也是為什麼裁了全國的懸鏡司最後朝廷只能拿到三萬貫的原因。
蕭選和蕭景禹發生了激烈的爭吵,而當時仍然支援太子的蕭景琰也敏銳察覺到了這個問題,但是蕭景琰是太子一黨的成員,所以根本不能提出反對意見,就算是私底下反對,也不行。
蕭景禹和父親一樣極其固執,此時,關中大旱。
父子之間的爭端持續到了926年的年底,這個時候關中旱災和雪災造成了流民和災民急劇增長的情況,當時蕭選為了佈施隴右道的一批百姓,命令朝廷急送七千石糧食給丁羨威賑災。
但是涇原的災情極為嚴重,在此情況下,林燮不聽命令,強行搶奪這七千石的糧草,並和蕭景禹策劃將糧食派發給饑民,造成了丁羨威的強烈反對,就此,赤焰危機正式爆發。
丁羨威聯合了李存勖、謝玉、夏江、張宗琿、高子宜、王時訓等數個地方大員集體彈劾林燮,上疏秘密交到了蕭選的手裡,蕭選覺得事態不妙,赤焰軍如果再沒有軍餉和糧食的話,恐怕會譁變造反,便命令謝玉偷偷前往延安府。
在經過協商後,謝玉得到了紀王蕭暉的兩萬兵馬,這兩萬兵馬趁著林燮劫掠大渝的時候回涇原修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