渤海郡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與手底下這幫蠢貨不一樣,楚行每日除了處理政務之外,就是在嫂夫人的幫助下,研究史料,豐富自己。
這種豐富自己,不僅僅是在謀略上,還有具體的資料上的分析。
根據楚行和嫂夫人根據地方府志,以及一些文人統計的資料來看,明初的人口,應該在六千萬左右,如今有戶籍的人口也有五六千萬,參照目前大明的整體環境來看,起碼還要有半數以上的隱戶和流民。
所以楚行預估,大明總體人口是一點三億左右。
娘咧!
這可是一億多人口,比起後世的很多國家的人口都要多。
如果這個龐大的中央帝國,稍微動員一下他們的力量,不,不至於去動員力量,就是打個噴嚏,就能將救民軍噴的粉碎。
如果不是深陷泥潭,整日裡跟一群山賊在一起,每天不斷的對自己洗腦,每天回顧劉邦、朱元璋、太祖他們偉岸的一生,楚行根本就堅持不下去。
自己每天都在做什麼?
自己妄圖顛覆一個,一億多人口的龐大帝國。
這也是為何,楚行之前一直琢磨著怎麼跑路,去做個隱士的原因。
真的是,就像是一個一級的哥林布,非要去挑戰九百九十九級的霸王龍一樣。
這根本就沒有絲毫的希望啊。
所以,哪怕是後來,真的走上了這條邪路,做了這群憨憨的大王,楚行依然一直遵循著一個原則,那就是儘量夾起尾巴來,在王朝權勢的縫隙中苟活。
儘量不要被這個龐然大物注意到。
因為這個龐然大物自己的日子也不好過,遼東亂成一鍋粥,西北也是一鍋壞湯,聽說西南的土司也開始在作亂。
只要自己不冒頭,這大明的鐵拳,就不會打到自己頭上。
所以儘管安丘縣戳手可得,青州府配合紅娘子,也不是不可以拿下,楚行依然沒有動心。
甚至,在剿滅救民軍的五千大軍,在糧草焚燒殆盡,損失慘重的情況下,楚行都沒有動心思去折騰他一下。
這一切的一切,都源於楚行和葉文豪的默契。
那就是老子戴烏紗,圍剿你,不將你過分妖魔化。
楚行在山裡苟命,不至於讓事情擴大化。
而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楚行覺得,自己還應該是以滲透大明權利的真空地帶,收取民心,增加地方的支援為主。
儘量避免遭受到朝廷的注意。
楚行分析過了。
為什麼無數的農民起義,最終的結局是失敗了。
因為首先農民軍缺乏一個有遠見的首領,他們往往獲取了些許勝利,就開始沉浸其中,沾沾自喜。
其次,農民軍沒有人才梯隊,他們有源源不斷的兵員補充,但是核心將領的戰死,會成為無法挽回的損失。尤其是領頭人的戰死,基本上就徹底沒戲了。
第三,農民軍缺乏生產能力。這個時代,農民軍的處境往往是跟朝廷死扛到底,但是生產資料大多數掌握在大地主手裡。哪怕是大地主倒戈了,農民軍也無法從大地主手裡獲取多少財富,若是過分索取,還會導致大地主的反抗,進一步消耗自身的力量。
所以楚行一直在努力的方向,就是提高自我生產的農曆。
第一培養屬於自己的人才,第二就是解放屬於農民軍的生產力。
不過一直這麼躲在山溝溝裡,自我生產和發展是不可行的,因為他的基本盤過於小了,沒準等他發展起來,朝廷已經滅亡了好多年了,早就有一個新的王朝出現了。其次,那就是天災人禍,這種東西不可避免。
另外,那就是朝廷也不都是瞎子,就連葉文豪都能看得出來,自己早晚成為朝廷的心腹大患,沒完沒了的圍剿自己,那麼其他人就發現不了麼?
所以在這種情況下,楚行才選取了動靜結合的戰略。
在有限的鬥爭中求發展是勢在必行的。
戰爭的主動權必須攥在自己手裡。
不過這種情況,屬於遠離自己的舒適區,去不斷磨礪自己,而朝廷圍剿自己的規模,也會在自己力量增長的過程中,越來越大。
其他區域造反,壓力可能真的還小一點。
比如雲南土司,那是山高皇帝遠,而且人家群眾基礎是天然的。
土司手底下的人,本身就聽他們老大的。
朝廷想要圍剿,所消耗的人力物力,那都是巨大的。
而陝西那邊兒的叛亂,同樣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