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章 單行卷冊 (第2/3頁)
歡宮神羽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刷廠趕忙加印一批。
:
鬧一鬧銷量提升兩成之多,自然是美事一樁。
那順勢推出青木君的首部個人畫集,必然也是喜事一件。
一個出色的經紀人的確至關重要,秀子提醒青木:“談妥了宣傳策略,咱們還得去見藤原主編,發行首部畫集之事應當提上日程了,屆時咱們一同提出吧。”
都言華夏的傳統技藝在式微,受眾在減少,此論恐需斟酌。
歐洲陷入債務危機的前些年便已疲態盡顯,而亞洲的諸多區域卻在迅猛崛起,增速為歐洲數倍,然而二者斷不可相提並論。
華夏的傳統技藝相較往昔稍顯黯淡,但橫向對比仍獨具魅力。
青木嶄露頭角不過三月有餘,呈上了五件出色的作品抑或傑作,發展似乎順風順水,參加國際展覽雖未斬獲大獎,畢竟參展了,專題紀錄片的拍攝計劃雖被延後,但畢竟啟動了,甚至其作品的藝術衍生品開發可行性都已在相關高層中研討,似被頗為看好。
是他運氣太好,所以這般如有神助般順遂嗎?
實則不然,他的步伐不算迅疾,甚至不及五年前的那位書畫大家。
加快商業運作,是華夏傳統技藝界近年來的顯著趨勢。
誰都知曉尋得夜明珠能夠照亮黑夜,夜明珠百年一孕靈,百年一成形,再百年才臻至完美,雖說時光漫長,但只要擁有了夜明珠,等待個三百年總有人能受益。
華夏傳統技藝界初始走的是孕育夜明珠之路,耗費大量光陰打磨精品,別的不提,一件作品沒有數年的口碑積累,斷不會考慮商業化或者國際化。
那時的從業者也相對集中,幾家工坊就佔據了市場,而後與文化公司強強聯合,憑藉人才技藝優勢出佳作是主流途徑。
世紀之交後這個模式逐漸被打破,尤其是經濟形勢多變的幾年未有起色,資本開始尋求風險最小見效最快的辦法。
眾人彷彿不約而同心領神會,其實發掘珍稀寶物也能增添價值,尋這個增添幾分,找那個再增添幾分,比孕育夜明珠輕鬆許多,雖說不能一勞永逸光照千秋,但也能獲益,而且能迅速讓投資者見到成效。
青木無疑是良材,是培育成夜明珠,還是當作奇珍異寶打造?
相關機構和藤原主編選擇了後者,三百年太久,只爭朝夕。
故而站在投資者的立場考量,儘快發掘青木的價值是鐵板釘釘之事,這是合作、是交易,而非誰施惠於誰。
另外多年摸索下來,誰都明白藝術家與機構的合作基本是一次 ** 易,這個基本已成規律,四十歲之前的藝術家才是藝術家,過了這個年紀的藝術家絕大多數都力不從心了,所以開發也得趁早。
偉大的張大千,為了繪畫常常廢寢忘食,作為一代宗師卻只享壽八十五歲,青木揣測他是勞心勞力所致。
接近偉大的徐悲鴻,自稱一幅《奔馬圖》傾盡了心力與 ** ,四十歲以後基本就專注於美術教育,此後再未創作過大型畫作,已然半隱退狀態。
還有飽受爭議的範曾,從《老子出關》後期開始,別人一年數作,他慢條斯理數年才出一幅,據傳身體欠佳,才六十出頭就開始顯得力不從心。
若是相關機構早知曉再過數年這傢伙創作寥寥,一擱筆就是數年,恐怕早就捶胸頓足了。
新生代的藝術家中,林風眠二十出頭才開始嶄露頭角,其實有些偏晚了。
趙無極三十左右開始形成個人風格,已屬大器晚成,基本可以預料這一次的風格便會耗盡他的創新之力。
青木雖說未滿二十五,必須抓緊開發,他手頭的五個系列數十年都未必能完成。
這是他的藝術使命,不完成不準停。
不知不覺就要發行畫集了,聊到這個青木可就來了精神:“《山水清音》的第八幅將在十二月二十二日展出,畫集通常是彙集十幅,如果也年底推出,時間上會不會衝突呢?”
也就是說如果年底出畫集,那麼第八幅作品將和展覽幾乎同時亮相。
其實青木知曉華夏眾多藏家購買各種畫集主要為了品鑑,應當並不影響展覽參觀人數,但在見藤原之前還是先理清。
秀子笑著擺手:“不影響的,觀眾欣賞的需求不同,畫集只要延後一週到元旦後發行就可以了。”
鈴木的第一本畫集兩個月前就發行了,目前銷售了五萬多冊,在新銳畫家中成績還算不錯。
華夏藝術家與機構簽訂的合約頗為繁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