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秦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應對旱災的慣用手段,他自然是知道的,又看向了房玄齡,問道:“房卿呢?”
房玄齡抱拳道:“臣也以為,當以賑災為首,夏秋之季多蝗蟲,等到了深秋之後,蝗蟲會自行消散。”
“至於旱災,此乃天災,並非是人禍,也只有賑災,然後修建水渠,以防止來年還有旱災出現。”
“臣以為,以工代賑之法,應該在此時推行開來。”
李世民又一次點頭。
房玄齡的建言也不錯,還提到了以工代賑之法。
他要是不說,李世民還差一點兒就忘記了這一點。
“嗯。”
“以工代賑之法本就是用來賑災,自當推行。”
李世民肯定了房玄齡的建言之後,才看向了長孫無忌,問道:“輔機,可有良策?”
長孫無忌已經感覺到了李世民對他的疏遠,他如今可是尚書右僕射啊。
這相當於是大唐的副宰相。
可是,李世民在問策之時,卻先是陳平安,再是杜房,而非是他。
只不過,聖心難測。
長孫無忌也不敢因此而對李世民疏遠啊。
“陛下,臣也以為,當以賑災為首,派遣大臣前往各地賑災,開倉放糧,但是也不能全放,並且,還要有當地府兵護衛一二。”
“其次,便是以工代賑,修建水渠,如此一來,既能夠安頓災民,又能夠修建水渠,以防來年繼續出現了旱災。”
“再者,《莊子·天地》篇雲:子貢南遊於楚,返於晉,過漢陰,見一丈人,方將為圃畦,鑿隧而入井,抱甕而出灌,搰搰然用力甚多,而見功寡。子貢曰:‘有械於此,一日浸百畦,用力甚寡而見功多,夫子不欲乎’?”
“子貢向其介紹當時的先進灌溉提水工具桔槔,而圃者答以“吾非不知,羞而不為也。”
“故此,臣以為,當在旱災之地,若能修建水渠就修建水渠,若是不能,當鑿隧為渠,可得灌溉。”
不愧是大唐非常有名的功臣,也不愧是李世民非常器重的重臣。
長孫無忌提出來的鑿隧為渠就是坎兒井。
而根據司馬遷的史記記載,坎兒井在舜時代就已經出現,被用來鑿暗渠引水灌溉了。
長孫無忌的建言就是鑿坎兒井,用來灌溉。
這個法子。
陳平安一聽就覺得很熟悉,稍微一理解,就明白了。
頓時記在了心中。
李世民沉思了片刻,瞄了瞄陳平安,見到他點頭,才回道:“輔機之言,當為良策,鑿隧為渠若可行,也定要推廣之!”
等到幾個大臣建言獻策之後,基本上也有了一個應對之策。
不過。
李世民覺得不夠。
“諸卿所言皆有道理,可治標不治本,旱災已經出現,以工代賑必定要推行,可旱災依然在,短時間內不可能引出多少水來灌溉,就算是灌溉,農田乾旱了這麼長時間,就算是引水,也已經快要錯過耕種之時機。”
“不過,此事卻不能不做。”
“諸卿所言,忽視了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蝗蟲之災。”
“旱災可以等雨來,蝗災何以為治?”
“朕倒是得一法,可治蝗災!”
也不等百官詢問。
李世民頓了一下,勾起了所有官員們的好奇心之後,才繼續道:“此法,講究的便是一個‘吃’。”
百官一頭霧水。
吃?
吃什麼?
李世民道:“這個吃,就是吃蝗蟲!”
此話一出。
群臣傻眼兒了。
啥?
陛下,你說啥?
吃蝗蟲?
蝗蟲那是能吃的嘛?
這不得惹怒了上蒼,降下更多的蝗蟲?!
“陛下,不可!”
魏徵立即站出來了。
李世民好整以暇地坐在那裡,微微靠後,笑了。
悠悠的問道。
“魏卿覺得此法不妥?”
魏徵:這那裡是什麼不妥,這是天大的不妥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