餘秦唐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沒什麼道理的。
古往今來,都是成王敗寇。
你想要為‘武氏’討回一個公道,可若是你在‘武氏’一朝,怕是直接就被酷吏給乾死了,她會為你討回一個公道嗎?
至於這公道……。
就真的是公道嗎?
‘武氏’誅殺了李氏諸王。
李世民誅殺了‘武氏’一家。
這叫做冤冤相報。
最多,也就是自己的手中好像是沾染了鮮血。
陳平安抬起了頭。
李世民就這麼安靜地看著他,等待著他的回答。
“陛下,臣只是以為,陛下因一時之氣而動刀,有失冷靜。”
“昔始皇帝,奮六世餘烈,文治武功,垂範千古。然因為暴政不斷,未在天下一統之後,施以仁政、安撫民心,故此二世而亡,當以史為鑑,以鑑為鏡,方能承前啟後,興我大唐。”
“夫哀而不鑑,乃大患之源也。哀者,痛定思痛,情深意切,然若無鑑心,則痛難久持,哀易成怨。怨之所生,害於家國,亂於人心。故曰:‘哀而不鑑,是謂大惑。’”
“陛下,臣之所以寫史冊,只為利於陛下可當鑑古知今,察今思古,以古鑑今,方能避禍趨福,安邦定國。”
“陛下英明睿智,開創貞觀之治,四海昇平,百姓安居。然其後世子孫,或有驕奢淫逸,或有昏聵無道,皆因不鑑前車之覆,不重祖宗之訓。”
“最終才有了武氏之禍,以至於皇權旁落,國祚因此而斷,酷吏當道,忠臣不得善終。”
“故吾輩當以史為鑑,以史為鏡,明得失,知興替,方能承先啟後,繼往開來。”
“夫鑑者,乃洞察事物之本源,明辨是非之關鍵也。鑑古可以知今,鑑人可以知己。鑑者,如明鏡高懸,洞察秋毫,方能洞察世事,明辨是非。故吾輩當鑑古知今,鑑人知己,以鑑為鏡,方能照亮前路,引領未來。”
“哀而不鑑,則痛難久持;鑑而後興,則家國安泰。吾輩當以史為鑑,以鑑為鏡,銘記教訓,方能興我大唐,再創輝煌。”
“陛下若是隻為圖一時之痛快,出一口惡氣,便舉起屠刀。”
“從此之後,卻不銘記教訓,依然我行我素,不知儲君之重要,皇位傳承之穩固,必將還會出現另一位‘武氏’!”
李世民站起來了。
他抱拳,朝著陳平安微微施禮道:“陳卿,受教了。”
陳平安連忙躬身,說道:“陛下,使不得,當不得。”
李世民卻直起身,笑了。
“哈哈哈。”
“如何使不得,如何當不得?”
“陳卿以赤子之心勸誡,朕若是左耳進、右耳出,辜負陳卿一片誠心實意,那才是最大的過錯!”
“後人哀之而不鑑,朕若是隻以為‘武氏’有野心、有手段,便要拔刀。”
“從今往後,就高枕無憂,那便還會出現‘武氏’、‘張氏’、‘劉氏’、‘呂氏’……!”
“亡大唐者,也並非是那‘武氏’,其根本原因,在於朕!”
說到這裡。
李世民又坐了下來。
還招呼著陳平安也坐下來。
然後繼續道:“朕行玄武門一事,帶了一個不好的頭,又因為朕未曾教導好李承乾,穩固太子之位,以至於後來出現了太子謀反之事,最終,皇位只能傳給年幼的李治。”
“而朕對於李治的教導,可以說是可有可無,甚至是可能都未曾悉心教導。”
“所以,李治在處理朝政之時,雖有手段,卻還是不夠。”
“以至於,他更相信‘武氏’。”
“因為武氏有謀略,有手段,可以給李治排憂解難,深得李治之心。”
“武氏此人,能夠善於把控人心。”
“李治又是疏於教導,帝王心術比不上武氏,所以,也就慢慢地被武氏掌控。”
“這才釀成大禍。”
“故此,武氏之禍的源頭,其實還是在朕之身,而非一個‘武氏’。”
李世民認認真真、情真意切地看著陳平安,問道:“陳卿,然否?”
陳平安回道:“陛下英明。”
李世民鬆了一口氣。
他最擔心的還是陳平安覺得他亂殺無辜,從此之後,不願意繼續輔佐他。
又或者是,兩人開始離心離德。
李世民想要繼續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