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ossorigin="anonymous">

靈靈吼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357章

古今沒有新鮮事

劉升想了想道:“就叫做‘御選科’吧,御極之御,可讓考生知道朕對這第四場考試的重視。至於考試時間,便定在九月初一吧。”

御選科?

錢謙益聽了心中一動,知道這第四場考試大概才是劉升真正期望的科舉改革方向,只不過如今不易大改而已。

於是打定主意,禮部一定要將這第四場考試搞好。

接著,劉升又跟李長文、錢謙益繼續商議關於鄉試的其他問題。

比如說,大明鄉試各省考題是不一樣的。

因為鄉試考題一般都是由主考官出,而主考官在萬曆年以前,只有南北直隸鄉試主考官由朝廷中樞派出,其他各省主、副考官一般都是各省提學和巡按御史。

從萬曆年間開始,各省鄉試主考官也由朝廷派六科給事中或禮部主事負責。

由此可見,明朝是在向全國統考慢慢發展,將各省鄉試權利漸漸收歸朝廷中樞。

大崋如今治下有七省之地,彼此相距並不算遠,且都有水路通達,於是劉升便決定統一七省鄉試考題。

至於以後大崋一統天下後怎麼辦——那時自然會有更通暢的官道,乃至鐵路,讓交通變得更加快捷。

同時,提升驛傳體系的效率也在劉升計劃之中。

甚至在將來還會用上電報,另傳訊變得極快。

總之,國家領土廣大以至於交通、傳訊不便對於統考的影響,在將來的大崋將會大大減小。

當然,統考還涉及到其他的一些問題,比如說考題更容易提前洩露。

但這類問題本就難以徹底杜絕,只需做好有效防範就好了,不能因噎廢食。

確定七省統考之事後,接下來要確定的便是各省舉人的錄取人數。

在明朝,各省鄉試錄取名額是不一樣的,各省錄取多少,皆視情況而定。

一般而言,南北直隸較多,科舉發達之地相對較多,科舉不盛之地名額相對較少。

但對考生個人而言,其實跟後世高考情況有點類似。

比如說在科舉發達的南直隸、浙江、江西、福建,即便鄉試錄取的舉人名額高出其他省份,但因為考生眾多,且水平都比較高,所以具體到某個考生身上,其在這類省份更難中舉。

相反,如廣西、雲南、貴州這樣文教不那麼興盛的身份,雖然鄉試舉人名額少,但考生也少,而且一般主考官會視當地情況出比較容易的考題。土司出身的考生(少數民族),甚至有加分項!

這樣一來,假如一個考生水平固定,顯然是在科舉不發達的西南省份更容易中舉。

不過大明朝廷對此自然也有對策,那便是嚴禁考生在戶籍所在地之外的省份參與鄉試。

但這條規矩到了天啟、崇禎年間,尤其是崇禎年間,執行得便沒以前那麼嚴格了,多出了一些漏洞可鑽。

於是,在這一時期,少數有門路的南直隸、浙江等地考生,便會到科舉競爭沒那麼激烈的省份去參考。

考慮到這些情況,劉升道:“此番朕雖決定七省統考,但畢竟七省文教情況不同,所以舉人名額也當不同。

即,各省鄉試題目相同,但皆單獨判卷、列榜,舉人名額也各不相同。

七省中以南直隸科舉最為興盛,人口也眾多,此番鄉試朕預備給出101個舉人名額。三位愛卿以為如何?”

各省鄉試單獨判卷和列榜是必須的,絕不能因為統一考題就統一排名,關於此事,在明初可是有血的教訓。

那便是洪武年間引出會試南北榜的“舞弊”血案。

洪武三十年二月會試後,因錄取的貢生(相當於準進士)前51名皆是南方人,故北方考生不服,認為這場考試存在舞弊之疑。

當時已69歲的朱元璋雖在派人調查後,得知這場會試並不存在舞弊,真是當年參與會試的北方舉子中沒幾個出類拔萃的,所以湊巧讓前51名都是南方人。

可朱元璋為了平息北方考生怒氣,收買北方士紳之心,還是將其當做舞弊案來辦,並與藍玉案扯上關係,掀起又一場血案,殺得人頭滾滾。

事後,他又在夏季親自主持一次會試,錄取的前61名貢生皆是北方人。

自此之後,大明會試分南北榜便成了定例。

所以,李長文三人對各省鄉試單獨判卷、列榜皆無異議,主要考慮的是各省舉人名額問題。

南直隸相

歷史軍事推薦閱讀 More+
重生諸葛瞻之三興大漢

重生諸葛瞻之三興大漢

夏寒依
歷史 連載 123萬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