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劍山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 朱祁鎮雖然知道楊士奇是想辦法婉拒,但是卻沒有辦法。 因為朱祁鎮知道楊士奇是正理。 正因為是正理,才沒有辦法。朝廷雖然有些積蓄,但是天下何處地方官不想用錢,這前面開了先例,地方上卻不好處理。 所以這個難題不得不轉交給了于謙。 于謙說道:“臣有四策,可解此急。” 朱祁鎮大喜說道:“先生請講。” 于謙說道:“首先是房課與契稅。”隨即將其中的套路說了出來,說道:“如此每年可以少可得一萬兩,多則數萬兩,足以養吏。” “其次,就是京城門稅。此事,臣還是從焦敬那邊得到了靈感。” “其三,就是市肆門攤稅。” 于謙說道:“仁宗皇帝時候,以寶鈔不變,將市肆門攤稅以寶鈔收之,北京一年,門攤稅大抵有萬餘兩。” “只是之前,朝廷人手不多,多以定額徵之,而不是以實際徵之。” “臣走遍北京街巷,大有不納此稅,此刻人多了,臣以小吏親征之,決計會多出不少,至於多出多少。臣尚且不知道。” “除卻上交戶部的萬兩定額之外,大抵能有數千兩紋銀。” “其四,就是香稅。” “京師之中,有不少寺廟道觀,香火鼎盛,但多有貴人庇護,香稅繳納不及,臣以重法勒之,可比尋常多出數千兩之多。” 朱祁鎮聽了,匆匆一折算,說道:“如此大興縣之中,每年最少能有三五萬兩,足以支撐各小吏的開支?” 于謙說道:“陛下,此事絕非善政。可用於京師,決計不可用於其他府縣。否則天下百姓必苦之。臣也不過是權宜之計。” 朱祁鎮自然知道了。 大明是一個標準的農業社會。 支撐朝廷開支的決大多數稅收,都來自農業稅。 這一點與後世不同。 可以在城市之中徵收的稅,並不是太多。最多不過是商稅,市肆門攤稅,門稅,契稅等少數幾樣。 甚至房課也是沒有的。 這是于謙建立的。 但是這是京師,人員超過百萬的京師。 很多稅在北京,南京,蘇州大抵能夠徵收的,在其他地方,卻是勞民傷財,甚至所收的賦稅,還不夠稅收成本。 只是明朝初期,是這個樣子,但是從明朝晚期卻不是這個樣子了。明代商業社會極其發達,流動在商業之上的白銀到底有多少,即便後世也不大清楚,有人說七八億兩。但是有一點可以確定,那就是大明朝廷並沒有在這其中得到半點好處。 所以朱祁鎮本意並沒有梳理城市稅收的意思,但是于謙已經做了。心中自然有心發揚廣大。 不過,這話卻不能對於謙說。 于謙未必覺得其中意義重大。 朱祁鎮說道:“朕自然知道,不過這數萬兩用於養吏應該還有剩餘吧。” 于謙說道:“剩餘的賦稅,臣已經有了用處。”隨即于謙將這些錢的用途一一說明。主要用在修建下水道上。 似乎這一場北京城內澇,給於謙很多教訓。 朱祁鎮心中一嘆,心中暗道:“似乎,誰都怕我亂花錢。我是那種亂花錢的人嗎?” 不管是太皇太后,還是楊士奇,乃至於于謙都似乎都是這樣想的。 如果不是太皇太后覺得力不從心。內庫三千多萬兩白銀,決計不會交到朱祁鎮手中的,楊士奇也是如此,對朱祁鎮想要的在計劃外的開支,都在極力壓縮。 就好像是腦門上寫得“勤儉持家”四個字的老管家一般。 連於謙也是如此。 朱祁鎮說道:“而今還有什麼事情,需要朕幫忙嗎?” 于謙說道:“借陛下龍威,一切順利。” 鬼知道,于謙所說的一切順利之後,有多少暗地裡的爭鬥。 如果不是英國公張輔帶頭,將他家的房課給交了,下面的勳貴們,能老老實實的才怪。這也是于謙在房課上減輕。不敢多徵收。 這也是一種妥協,畢竟在房課上,估價低於二十兩的房產是免徵的,與契稅繳納標準一樣。 更不要說香稅了。 要知道京城寺廟背後的大佬,不是別人,就是北京城之中宦官。 這些宦官沒有子嗣,都將希望寄予來世,大多虔心佛法,不過即便宦官之中大佬,王振在朱祁鎮面前,也不敢炸毛。 但是有些人,朱祁鎮卻沒有辦法。 不是別人,就是後宮的太皇太后與皇太后。 所謂的香稅,就是各寺廟的香火錢納稅。對於這一件事情,太皇太后倒是深明大義,不為所動。 孫太后卻覺得皇帝所做的有些過了。 但是孫太后畢竟不是太皇太后,僅僅在朱祁鎮前面嘮叨幾句,朱祁鎮一低頭一認錯,這事情就過去了。 作為溺愛兒子的母親,大抵會多捐一點香油錢,向佛祖贖罪,但也不會打自己兒子的臉。 這背後沒有朱祁鎮撐著,于謙早就被外放了。小主,這個章節後面還有哦,請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