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庾氏和湯氏,原來是這個意思? (第1/2頁)
隨波逐流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二天上朝,李治以宋真彈劾李義府有功,賞賜他“良田五百頃,食邑五百戶,金銀器三千件。” 食邑是什麼?簡而言之,就是指著五百戶以後不用給朝廷納稅了,應繳的那份錢歸宋真所有。 一千戶的人家,每年給食邑千戶侯提供的收入為一萬三千石,大家可以自行算算有多少錢。 文武百官皆是一愣,好傢伙,陛下你這是...... 這是什麼規模的賞賜啊?都特麼快比得上國公了。 舉個例子,武德九年十月,太宗始定功臣實封差第,長孫無忌被賞賜食邑一千三百戶,良田千頃。 縱然文武百官中,有人有意見,卻不敢在這個時候提出來。 他們內心覺得,宋真這個人不配擁有這等層次的賞賜。 不就是舉報李義府嗎?我上我也行! 官職的話,暫時沒有提升,因為李治還沒想好讓宋真做什麼。 如今宋真最大的官職已經是正四品的刑部侍郎,再往上升職,就是從三品了。 四品到三品是一條巨大的鴻溝,無數人終其一生都不能邁過。 由於宋真如今太過年輕,許多要職不方便安排他去幹。 李治心裡覺得過意不去,宋真是一個真心對他好的臣子,並且身體力行。 而且,宋真無論是做事還是做人,都深得他心,他個人是真的十分欣賞,再加上武媚孃的枕邊風。 如果不賞賜的話,不太好吧?總不能又為他特意新設一個職位吧? 散朝後,李治走著走著,突然想到了一個職位,是正三品的,剛好適合宋真去做!屬於是專業對口了。 【各位彥祖、亦菲可以猜猜是什麼職務,明天揭曉。】 ...... 另一邊,蜀州。 狄仁傑七人眾在蜀州已經逗留了五天之久,依舊是一無所獲。 他滿臉失落的坐在客棧中,他心裡吊著一口氣,始終咽不下。 這時尉遲峻俊過來勸道:“老狄,要不咱們走吧?” 既然查不出,就沒必要再留在這裡浪費時間了。 “不行。”狄仁傑的犟勁一下子爆發出來,他就不信了,天底下還有他查不出的真相。 他在紙上寫寫畫畫,將這幾天收集而來的訊息分類畫出。 “首先,可以暫時排除庾氏和湯氏是士族的可能性。” “那麼,庾氏和湯氏很有可能指代的是別的東西。” 狄仁傑閉上眼睛在思索,一刻鐘後,他突然想到! “庾字,在《戰國策》有‘粟糧漕庾’這個詞語,另一層意思,便是露天的穀倉。” “而蜀州由於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沃野千里,蓄積饒多。” “那麼,蜀州的糧倉在哪呢?我能不能從那裡找尋到想要的答案?” 唐代時期,便有一種說法“揚一益二”,側面反映了益州的富饒。 雖然這個時代不叫益州,也不叫蜀州,而是稱之為劍南道,直到開元時期才重新命名,不過大家都習慣這麼叫了。 狄仁傑馬上跑出門去,把尉遲峻俊驚得一愣一愣的,他急忙跟了上去。 唐太宗貞觀二年(628),命州縣並置義倉,凡置地畝納二升儲之,高總時期改為按戶等出粟。 等到天災之時,會開倉賑災或者無息貸給民眾為種,秋熟納還。 唐朝的糧倉眾多,達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 根據《隋書》卷二四食貨志記載,從隋初到唐朝開元年間,黃河沿岸分別設定有河陽倉、常平倉、廣通倉、黎陽倉,後來還有洛口倉和回洛倉。 以上的是有記載的大糧倉。唐代最主要使用的糧倉主要有六種:正倉、太倉、轉運倉、軍倉、常平倉和義倉。 那麼多糧倉,到底能儲存多少糧食呢? 根據《通典》記載:“天寶八年(公元750年),通計天下糧倉屯收並和糴等見數,凡一億九千六百六萬二千二百二十石。” 民以食為天,有了糧食,國家社稷才能安定。 ...... 狄仁傑一邊跑一邊低語:“蜀中富饒,必然有大糧倉的存在!要麼管理糧倉的人是反賊,要麼反賊出自糧倉的地域,反正必定跟糧倉有關係。” 蜀中大糧倉並不是什麼秘密,很快他便打聽到,成都府下轄的郫縣便有一個名為“天穀倉”的超級大糧倉。 等到狄仁傑眾人來到郫縣,已經是下午申時。 他沒有藏拙,直接換上官服,亮出了魚符。 “我是御史中丞,我問你們,負責管理天穀倉的官吏是誰?” 守門的胥吏確認了一番他們的魚符,趕緊說道:“回中丞,負責管理此處糧倉的倉署官吏,名叫棠溪。” “棠溪?” “沒錯,他還有一個身份,他是何刺史的妹婿。” 棠?湯!兩個字僅僅是音調的不同! 原來如此啊!狄仁傑忍不住哈哈大笑起來。 他在這一刻,總算是找到了真相。 原來,蜀州庾氏和湯氏並不是指代當地士族,而是指代一個人。 很顯然,棠溪或者何亨,他們很聰明,對外聯絡故意放出兩個姓氏,以此來作煙霧彈迷惑對方。 還可以在事情敗露之後,將自己撇得一乾二淨。 然而,他們欺騙不了聰明的狄仁傑。 從另一方面來看,何亨刺史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