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盡成灰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南唐和契丹的使臣,先後到達大周,事情很湊巧,葉華知道一個道理,老百姓或許有湊巧的事情,但是國家之間,卻很難湊巧。
如果發生了,只能說背後還有不知道的原因。
當然這個原因也不難猜,南唐立國以來,一直連結契丹,共同對抗中原,分擔壓力。郭威剛登基的時候,南唐就進犯淮北,試圖威脅大周,這一次雖然角色不同,但目的卻沒有什麼兩樣。
葉華曾經很仔細剖析過李弘冀的為人,他非常不欣賞自私到了極點的李弘冀。而如今他弒殺叔父,威逼父皇,所作所為,堪稱殘暴,這傢伙已經徹底黑了,黑到了骨子裡,什麼都不顧忌了……一個心中沒有敬畏的聰明人,是非常可怕的。
李弘冀一定是卑躬屈膝,請求契丹南下,吸引住大周的精力,他好從容掌握大權,實現自己的野心。
雖然葉華斷定李弘冀沒法改變南唐,相反,他越是折騰,就越是會引起混亂,到時候大周從容南下,就能輕易掃平南唐。
而真正的心腹大患,依舊是契丹。
必須傾全力,先挫敗契丹。
葉華經過了幾天的深思熟慮,終於拿定了主意。
簡言之,葉華主張先北後南,先難後易。
很不幸的是他的主張和政事堂發生了最尖銳的對立,政事堂的幾位相公經過商討之後,他們的一致意見是先南後北,先易後難。
李谷認為江南富庶,歷來都是財稅重地,人口繁多,物產豐饒。如果先拿下江南,朝廷的實力勢必暴增。
回頭再去對付契丹,也就輕而易舉了。
魏仁浦以為南唐正在大亂之際,不出手拿下南唐,天理不容。
而薛居正呢,他則以為朝廷新軍尚未完全練成,京城又剛剛遭災,百廢待興,朝廷能拿出來的錢糧兵力有限,契丹幅員遼闊,兵強馬壯,和契丹開戰,很難控制戰爭規模,一旦兵連禍結,超出了大周的國力,後果不堪設想。
作為首相範質,他權衡再三,是從民意出發。
南唐一片混亂,民心動搖,正是朝廷出動王師,消滅南唐的天賜良機,不容錯過!
四位相公都這麼看,王溥不是負責軍務,乾脆沒有發言,而高行周和馮道也是沉默不語。
這樣就形成了四打一的局面。
葉華在御前會議上,格外被動,饒是他能言善辯,也沒法輕易駁倒四位宰相。
從金殿回來,葉華一頭扎進了書房。
他的心情很壞。
先南後北,先易後難……這是趙大采用的策略,結果如何,顯而易見,他的確掃平了南方的割據諸國,但趙大突然暴斃,趙二當了皇帝之後,兩次北伐燕雲失敗,損兵折將,更慘的是大宋不得不採取收縮的戰略,屯重兵於京城,戰戰兢兢,捧著卵子過日子,還要給契丹送歲幣,簡直丟死了人!
趙二本身能力不足,是個很重要的原因,可是這個戰略,也有很大的問題。
首先就是過高估計了契丹的實力。
事實上在耶律德光死後,契丹陷入了混亂期,貴胄之間,叛亂殺戮無數,爾虞我詐,皇帝昏庸,臣子貪婪,上行下效,契丹的國勢是不斷下降的。
這個下降趨勢直到蕭太后掌權,才扭轉過來。
很不幸,趙大沒有抓住寶貴的時機,廢物趙二又不是蕭太后的對手,嚐到苦果,也就不意外了。
其次任何朝代,剛建立起來的時候,都有一大堆從戰火中走出來的名將,已經許許多多百戰老兵。
靠著這些兵將,足以橫行天下。
當然了,等到太平之後,老將凋零,老兵凋謝,戰鬥力就會嚴重下降,除非出現衛青,霍去病一樣的天才,以及不計代價的投入,才能重新擁有一支強軍!
這一點貌似只有漢武帝做到了,就連大唐都沒有那個本事,從太宗皇帝之後,唐軍的戰力就不斷削弱,明朝的大體情況也是如此……似乎這就是一種歷史的宿命。
當然大宋也不例外,初期承襲五代的強兵,對抗契丹,甚至戰而勝之,一點沒有問題。柴榮在駕崩之前,率軍北伐,搶回了關南十縣之地,甚至準備直取幽州,如果不是突然染病,沒準燕雲就拿回來了。
趙大黃袍加身,得國不正,先是杯酒釋兵權,把能打的將領給廢掉了,接著又把寶貴的兵將用來對付南方,拿牛刀殺雞。問題是雞殺的多了,刀也會便鈍的。
別看南方諸國戰力不怎麼樣,當氣候炎熱,北方士兵很容易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