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霸天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擴兒,你變了!”
孝宗並不知道顧承發現了什麼,他看著這個三年未見的孫兒,臉上也是十分驚異。
他是極不喜歡趙擴的懦弱無能的,認為皇位不能交託到這種人手中,所以當內侍通報嘉王要來請安時,險些以為耳聾聽錯。
沒想到趙擴真的來了,而且一入殿就是龍行虎步,英氣逼人,行至眼前,更有一股淵渟嶽峙的非凡氣度。
“莫不是金玉其外?”
不過惡感一旦形成,想要改變可不是那麼容易的,所以孝宗很快開始考校。
顧承對答如流,對廟堂時局,政事處理,侃侃而談。
他在仙武三國時,本就是作為太子培養,得了大儒教導,來到大宋又有黃裳半年毫無保留地傳授,再加上來自於後世的先知先覺,若是不能發表一些真知灼見,那才叫奇怪。
孝宗越聽越驚,越聽越喜,最後乾脆起身,來到顧承身前,盯著他道:“那你對於北伐攻金,復我河山,有什麼見解?”
孝宗一生唯一的汙點,或許就是不聽大臣勸解,執意北伐,最後雖未戰敗,卻被逼和,還簽下了恥辱的條約。
所以主戰派的孝宗問出這個問題,已是最後的考驗。
顧承沉默下來,片刻後反問道:“皇祖父認為我大宋軍力,比之唐時如何?”
孝宗眉頭一揚,毫不遲疑答道:“自然強之!”
別覺得這話好笑。
在後世看來,唐強宋弱似乎是一個根深蒂固的觀念,畢竟宋朝重文輕武,可真正翻開史書,兩朝對比,就能發現唐朝對外戰爭勝的少,敗的多,反倒是宋朝勝的多,敗的少。
為什麼會這樣呢?
其實很簡單,唐朝的戰事,三攻高麗,滅之,反擊突厥,滅之,過程雖然曲折,但結果都是勝利的,並且為後世子孫剪除了大患。
反觀宋朝,綜合的軍事力量真的比唐朝強,畢竟發展了幾百年,科技領先,並且吸取了唐朝安史之亂的教訓,改革了制度,禁軍更是時刻保持著戰鬥力。
可為什麼縱觀大宋南北兩朝,那麼慘呢?
因為他們缺乏戰略決策,導致了平時可以勝,一到歷史轉折性的關鍵戰爭,就敗得慘不忍睹。
唐是敗在一時,贏在最後,先發制人,把周邊潛在危險一個個解決;宋是贏在一時,敗在最後,被動迎戰,勝了也得不到多大好處,敗了就是簽訂各種屈辱條約。
兩下一比,高下立判。
這些道理其實並不深奧,只是當局者迷,難以看清。
大宋如今的根基,想要天下歸統,只有一戰大勝,才有可能。
如果貿貿然發動北伐戰爭,再慘遭失敗的話,那就真的迴天乏力,再無進取之能了。
孝宗經由點撥,頓時恍然,急急地道:“那你當如何?”
顧承一字一句,振聾發聵:“我當內修政事,外固疆圉(yǔ),上收人材,下裕民力,乃選良將,練精卒,備器械,積資糧,等到實力既備,又有可乘之機,一徵無敵,一戰而克!”
這番話聽上去沒有什麼神乎其神的戰術,卻是定下如今南宋局勢最重要的大方針,孝宗終於動容,握住顧承的手:“朕錯了,你當為太子!”
成了!
顧承雖然早就有把握,當孝宗說出這句話,也不禁心頭一喜。
原本等到明年孝宗病重,他才會被立,現在卻將提早近一年。
別小看這一年,差距很大。
因為太子和嘉王是兩個概念,前者可以正式參與到朝政之中,手握大權。
何況孝宗在位也近三十年,心腹眾多,他退居太上皇,依舊能干涉太子之位,可見一斑。
現在得到孝宗的支援,那些大臣自當為顧承所用,有了這個班底,如韓侂冑那樣的權臣想要架空,就是白日做夢。
接下來,祖孫融融,顧承在重華宮足足待了三個時辰,用過午膳,直到李後那邊不放心,遣人來問,才依依惜別。
不過臨行時,顧承看著那位公公,笑道:“孫兒斗膽,向皇祖父討要個人!”
孝宗現在對顧承是一百個順眼,聞言立刻道:“你說!”
顧承道:“我身邊服侍的人年紀大了,辦事不利落,瞧著皇祖父身邊的這位精練能幹,可否予孫兒一用?”
孝宗頷首:“進忠,你隨嘉王殿下去,一定要盡心服侍,明白了嗎?”
“是!”那位公公領命,恭敬地站到了顧承身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