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風緊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秦亮回到了廬江郡,先花幾天時間把各地的部曲私兵、兵屯巡視了一遍。 大魏的總兵力約在五十萬人左右,大多數是平時種地的兵屯、否則軍隊糧食不夠吃,其中揚州都督王凌節制的兵力有八九萬、包括廬江郡的兩萬多兵屯。 揚州是對抗吳國的最重要前線,徐州、荊州的地位也要次之;無論攻守,揚州都是控扼水陸的戰略要地。所以揚州的淮南淮北地區,兵屯比例極大,佈置了重兵。 正因兵民比例超常,所以大量的兵屯平時都在種地,只有少數兵馬輪流戍守和訓練。 (歷史上毋丘儉可以出動六萬精兵北上野戰,諸葛誕則在壽春聚兵十五萬,正是揚州前線兵屯比例高之故。不過那時朝廷已有警覺,從北方遷來了一些錯役屯兵到淮南,諸葛誕都督揚州時、北方士兵愈多,對抗朝廷時戰鬥意志不強、光吃飯不想打仗,還容易跑路。) 大魏朝廷若要在揚州方向發動大規模戰役,需要沿汝水淮水、潁水、渦水等水道調糧,才能把揚州的大量兵屯都召集起來。否則以揚州的人口,養不起不種地的十萬大軍,王凌和諸葛誕麾下,常備兵不超過三萬人、主要是中外軍。 其實以朝廷能控制的人口,也養不起五十萬大軍作戰。軍隊大多時候只是在種地,魏國國力能同時調集二十多萬人,已是比較極限的行動。 秦亮作為揚州治下的廬江郡守,情況與王凌類似,廬江郡作為前線有屯兵兩萬餘,理論上他可以動員兩萬多兵馬,紙面兵力遠超內地的郡。 但廬江郡照樣養不起那麼多兵,實際常備兵力大概有四千,主要是防守郡城六安。以前廬江郡的規矩是兵屯的五分之四輪休,五分之一戍守、還經常不足額,所以平時只有四千兵。 廬江郡南部是無人區、兩國隔離帶,中北部則是屯兵基地。 秦亮在廬江郡堆肥、造麴轅犁,費勁折騰了一年多,照樣無法把兩萬多屯兵全部召集起來訓練。廬江郡的地盤和人口,本來就不足以支撐這麼大規模的軍隊。 不過秦亮還是想到了辦法。便是在屯兵輪戍六安城的時候,對原先的組織進行整編訓練。 以前駐紮六安城的人馬大概有四千人,現在秦亮釋出政令,戍衛減少到近三千人。在這幫兵馬聚集到六安之後,他便把近三千人重新編成一個戰鬥單位,仍照此時的習慣稱作“部”,相當於混成旅。 秦亮很早就發現,魏吳蜀在戰場上、都是大兵團建制,組織比較鬆散。這會正好有機會,把兵力組織成兩三千人的混成旅。 兩萬餘眾兵屯,可以得到七個混成旅,加上在舒水屯田的郡守部曲,秦亮紙上能有八個旅。 他還提拔了大量底層武將,把郡縣的佐吏派出,教武將們識字。又與有經驗的武將一起,教武將們行軍佈陣的技術性手段…… 都尉馬鈞確實有才能,以前他發明的織綾機、龍骨水車都很實用,朝廷也給了他封賞,闢為給事中。 但他後面改進的連弩、輪轉發石車,確實沒多大用。 起初秦亮還有點好奇,後來馬鈞在六安都尉府造出了實物,秦亮才再次加深了對初中物理的信任。 像軍隊用的單發弩大多是蹶張弩,大半身的力量都用來開弩儲蓄勢能。而連弩那點力氣儲存的勢能,威力必然大減,否則就破壞能量守恆定理了。不管做得多麼精巧、都無法突破物理規律,何況現在的材料也不太行。 諸葛亮拿去對付南方山林裡的無甲野人,可能還有用。放在中原大陣上,簡直像撓癢,關鍵還很費箭矢、製造箭矢也不容易。 還有馬鈞造的輪轉發石車,同樣的原因,一次性放幾十枚石頭,靠兩個人轉動大木輪的一點能量,效果可想而知。而且那些木輪傳動機構還容易壞,放在沒有避震裝置的馬車上、走一段路就沒法用了。 難怪馬鈞後來在洛陽造東西,沒人想理他,年輕的裴秀喜歡抬槓,還與馬鈞多次爭執。 不過如此情況不能全怪馬鈞,古人的思維方式本來就不一樣。馬鈞也確實有天賦,從他造出的織綾機和翻車,便可見一斑。後來秦亮給的曲轅犁圖紙,馬鈞也在完善之後很快造出來了。還有四輪馬車,秦亮記不清轉向裝置的具體構造,馬鈞花了幾個月時間、也琢磨搗鼓了出來,繼續再改進一下可靠性、應該就能實用。 秦亮來到都尉府、與馬鈞交談時,尋思馬鈞也是個執拗的人,於是說起轉輪發石車,秦亮便比較委婉,“確實很精巧,原先的投石車,幾十個人在前面拽繩子,很費力,效果同樣不太好。” 他只想用“同樣”的詞,暗示轉輪發石車也不怎麼樣。 果然這麼一說,馬鈞反而一臉思索、沉吟道:“巧則巧也,尚未盡善。” 秦亮心說:方向都是錯的,怎麼盡善?靠人力畜力的時代,連發武器本來就是邪道。 他便提醒道:“不如換個法子,多注重投石的力量,雖然慢、但投得遠殺傷大,不失實用。” 馬鈞一時未言,伸手摸著鬍鬚。他的臉顴骨低,面相看起來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