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部分 (第1/4頁)
笑傲網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有著一種巨大的吸引力,迫使高等學府去重新評判新生年齡限定在
18至
22
歲的傳統做法。光
1972年,就有
50萬
30歲以上的婦女滯留於高等學府的校
門之外,去年
9月,準備接受二次教育的婦女已近百萬之眾。8年之內,尋
求這種教育的婦女人數翻了一番。
教育機構為了吸引婦女重返校園,正在大力改進其招生及錄用政策。許
多學校成立了女子中心幫助新來者,為其重返校園提供指導服務,為她們提
供所需的資助。
婦女重返校園,對教育機構顯然是一大經濟上的支援。但有些教育家們
則擔心,她們會影響到其他新生的錄取。而有些教育家卻認為,“從前的”
學生對於活躍班級討論有著積極意義;行政部門也寬慰地感嘆,復學的婦女
“不那麼任性”。
工商界對婦女重擇職業是怎麼看的呢?
1978年,美國有
50%以上的適齡婦女——人數達
4千萬之多——投身在
勞動大軍之中。在這之前的數十年間,婦女從業的人數一直在穩步增長,但
其從業的種類卻變化不大:大多是辦事員、售貨員和小學教師,薪水不及男
士的三分之二。這些情況對復出的婦女意義重大,原因有幾個。第一,4千
萬職業婦女中有許多是重擇職業的婦女;第二,這些婦女發現,她們以前所
受的教育或培訓是不夠的,因而決定重新去獲取就業或晉升所需的技能;第
三,由於從業婦女人數增加,僱主會降低工資水準。因此,“粉領族”一詞
眼下相當流行,用來形容某些階層的職業婦女。
“粉領族”的成員全是女性。在有的人看來,婦女喜歡多嘴,容易滿足,
樂於服從,輕易信人。因此她們不那麼可靠,也缺乏能力,不適宜擔當監督
和管理職務。一旦婦女被套上這些特徵,那麼對她們職業地位低下、收入偏
少也就不會感到奇怪,對她們低人一等,無法或無意去對待自身價值問題也
更不足為奇了。
婦女即使沒有上述強加的歧視性特徵,她們也未必得到職業界的善待。
她們往往又直接成為另一些流行謬誤的犧牲品。直到前不久,職業界還是一
致認為,職業男女之間有差別:男的敢想敢為,審慎細緻,機敏果斷,不失
為領軍之將;而女的熱心有餘,愛好挑剔,抱有偏見,乃系專制人物。總之,
婦女一頭扎進了無形的障礙之中,成了性別歧視的受害者。她們身負“雙重
枷鎖”:倘若如同普通婦女一般行事,就會被貶之為無能;否則卻又會被斥
之為出格。
工商界一面認為婦女不能委以重任,只可充當報酬相對較低的配角,但
一面卻又開始以新的眼光審視婦女,發現復出的婦女乃是一個敏感而興旺的
經濟市場。於是,直接針對她們而發的廣告鋪天蓋地而來。美國的商界似乎
很樂意為婦女的聲望和尊嚴加以裝飾和點綴,但在職業上卻決非如此。
家庭對婦女復出的態度又如何呢?
各個家庭對婦女復學和復職的決定反應不一。有的將此視作“當媽媽的
時新消遣”,不以為然地一笑了之;有的卻抱有反感,甚至持有敵意,不能
理解婦女除了金錢和感情外還需要些什麼;當然,也有支援和鼓勵的。我們
應當時刻記住,有許多婦女並無多大的選擇餘地,她們復學、復職,甚至是
邊進修邊工作,完全是為經濟所迫。對於這樣的婦女,要描繪其家庭的反應
是很難的,因為她們自身往往就抱有懷疑和不安全感。
無論怎麼說,環境的影響總是佔優的,家庭通常仍舊賦予這些復出的婦
女以傳統的角色:搞搞烹調,開開汽車,跑跑推銷,洗洗衣物,做做護理等。
職業和學業僅僅只是附帶的。“做母親的應該怎麼怎麼樣”;“如果你長期
工作,我就難以專心事業,家庭更難保持完善和諧”;哪個婦女未曾碰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