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夢一界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寸晶圓,面積雖大於12英寸矽晶圓,但生產成本卻是低於12英寸矽晶圓,加上可以切割出的晶片數量更多,這分攤下來後的單顆晶片成本,遠遠低於現在的矽晶片。
可以這樣說,這個晶片生產基地的晶片成本,只要實現大批次生產的話,其成本還不到市場主流晶片的一半,甚至連三分之一都不需要。
當蘇昱和蘇京墨參觀到最後的生產環節,也就是最後的封裝環節。
而他們到的時候,正是第一批處理器處理器生產完成的時候,一顆顆處理器,就呈現在他們的面前。
這些主體為藍色的處理器,就是燭照處理器,而只要裝入包裝盒後,就可以正式進入零售市場進行銷售。
到了這一步後,燭照處理器的生產成本,也可以估計出來。
之前的成本估計,都是根據試產來預估的,屬於不太準確的資料,而現在,在經過量產後,就可以得出真正準確的生產成本。
處理器的成本和定價,都是一個極其複雜的問題。
如果單單計算處理器的硬體成本,那當然就比較容易了,只要把所有的材料成本、人工成本,還有裝置等損耗計算進去,就可以得到處理器的硬體成本。
但處理器的成本,可不僅僅是硬體成本,還有研發成本。
一顆處理器從研發到量產,需要投入鉅額的研發費用,這甚至超過了硬體成本。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處理器的產量越高,研發費用平攤後的單顆成本才會越低,才可以推高利潤,而銷量低的處理器,註定是收不回研發成本。
所以,一顆處理器的成本和定價,以及利潤,還是要看實際產量和銷量,才可以得出最準確的成本和利潤。
只不過,燭照處理器的研發成本,則是非常低了,主要都是測試成本。
畢竟,燭照處理器設計圖,是蘇昱提供給未來科技公司,而不需要從頭開始研發,自然是不用投入一大筆研發費用,只需要投入資源進行測試就行了。
這一來,分攤到每一顆處理器的成本,就是極低,這也是未來科技公司的最大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