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部分 (第1/4頁)
誰與爭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惱勰ィ��靖蒙�鈐詮憷�拇蠛@錚�雜傻賾肫淥�愣�┧笥諉覽齙暮5祝�傷�衷諫�詈妥雜啥際艿較拗啤��
我呢……
晚上我做了個夢,我把魚兒放回了河裡,它又回到了原來屬於它自己的生活……
我打算讓這個夢變為現實!
可我的夢呢……
………【第九十九章 追求】………
坐在臺燈下,靜靜的,窗外是黑夜,眼前是這樣一個題目:追求。抬頭凝視著黑夜:我的追求?
說來好笑,事實上,我從未真正弄懂過追求的含義,打從有頭腦起便將它等同於幻想。就像長大後想當科學家,用我的意識來說,這些就是追求。
可慢慢的,在一個個夜深人靜的時候,我會孤獨地思索,我的人生,走過去就是為了一些幻想?於是,我覺得幻想一詞已離我越發遙遠,現在想來,追求這個詞,又是多麼的恰到好處啊。
而有了這非幻想的意識是在十六歲的時後,那時瘋狂地迷上了義大利,因為美麗的義大利語,以及那來自思想深處無可名狀的*。我追求著能夠踏上那高靴之地的時光。於是我第一次懂得追求是心靈的萌動,是自己內心深處那真切得易碎的虔誠。
再後來偶然一次機會,看到了美國鄉村特有的荒蕪的大草原,心便像著了魔,我知道,我終於找到吻合自己頭腦中千萬個日夜夢裡夢外千思萬想的天堂了:我的天堂,應該帶點荒蕪的氣息,帶點無邊無際。可後來發現,那樣的天堂,太讓人覺得空蕩。於是又開始了新的追求。最終發現隨著年齡的增長,追求的和被追求的都是自己的感情。
還記得小時候放風箏,看到風箏在別人的手中越飛越高,心裡自然很羨慕。如果說這也是追求,那麼也就是說後來我竟幾天不吃早飯,省著錢也買了一隻風箏。放了幾次,風箏終於也像別人的一樣能夠飛得很高:那時候,心靈追求的是自由啊。儘管年歲小,可抑制不住的,終究是感情連帶的那一種追求。
細細回首,我也相信我是有過太多的追求,而大多數也許已淡忘過去。正如去年冬天買的水仙,開了幾個月的花後,竟在來年的春天裡悄然凋謝。然而儘管沒有了水仙,我卻還有一盆吊蘭,而且它也正在開花。縱使第二個送走水仙的春天再來,我想,仍會有另一朵美麗的花兒來裝飾我原先擺放吊蘭的窗臺。
於是在臺燈下,我想到了這樣一句話,在隨著自己的長大中越發覺得它將我的想法和情感形容得淋漓盡致。也許是凝視黑夜太久的緣故,心裡便只有這樣一點剩下:人生,總是在追求中失去,在失去中追求。與其說這是真諦,不如將它擺放在一種感情的角度上來看。
因而記起前不久聽說的一件事。在我鄉下的外婆家有一個叫維的男孩,從小我們便是好的玩伴,開始讀書後他比我高一級,現在我正讀高二,而他卻已休學了,這是外婆跟我講的。開始我有些不信,現在都已讀到高三了,卻中途休學。原因是他父母一怕高考考起了學費付不起,二怕若沒考上又白搭了四五佰元的報名費,於是,維便讀不成書了。其實我想,唉,一直讀了十幾年的書,應該也算是一種追求了。只是在這追求有了希望的時候,卻無奈只能去放棄,我能體會到這份傷感,但我能相信,維是會去尋找另一份追求的,正如他一貫的樂觀,他不會放棄真正的夢的。
維的事例帶有很強的普遍性,也許多年後他會發現這十幾年的追求也不是他真正的尋找,在另一個陽光明媚的日子,他定會找到另一份讓他更加投入的追求。正如我前面所說的,也是一個可用來作為結尾的一種感情:人生,總是在追求中失去,在失去中追求。
………【第一百章 心相約——讀陳魯豫自傳有】………
於秋雨在序言裡說:一張黃河下游的老地圖,這兒是山東,那兒是河南,茫茫蒼蒼地連成一片“魯豫”大地。那張老地圖只顯棕褐的線條,沒有其他顏色,像是代表著那片淳樸的泥土,護衛著自己的小女兒。魯豫的名字的確與地名有關。一個現代生命,就這樣與大地,歷史連在一起了。文化是什麼?是一個當今的女孩子面對著一張歷史的老地圖出神,然後出走,然後回來。
——題記
陳魯豫,一個耳熟能詳的名字,紅遍了大江南北。她是北京廣播學院外語系國際新聞專業的優秀畢業生;是中央電視臺“藝苑風景線”的主持人;是鳳凰衛視“一點兩岸三地談”,“鳳凰早班車”,“音樂無限”和“魯豫有約”等欄目的當家花旦;曾直播大型活動:港澳迴歸,戴安娜王妃葬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