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部分 (第1/4頁)
誰與爭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支點。
………【第一百五十一章 積累與創造】………
看到這幅圖,它給我的第一印象是——像極了一座階梯。這座階梯代表了天文學的發展。表面上看來,牛頓的發現立足點最高因為它的萬有引力定律完整地闡述了整個宇宙天體間的運動規律,而其他科學家都不過是發現了其中的一部分。但我們是否就可以因此下定論:天體運動規律的發現,只是牛頓一人的功勞呢?
顯然不是這樣,回顧牛頓的探索過程,我們就會發現,哥白尼繁榮“日心說”開啟了現代科學的大門也提出了天體運動方式這一論題。隨後布魯諾等人進一步豐富了這一學說。牛頓受“日心說”的影響,開始研究天體理論,他改進了伽俐略的天文望遠鏡,認真研究了前人的天文觀測資料,所以說,牛頓的發現是融會了前人的探索成就,用他自己的話說就是:“我之所以看得比別人遠些,是因為我站在舉人的肩膀上。”
如果沒有前面那些科學巨人十年如一日的觀測計算,也就不會有牛頓後來的驚人發現。正如這幅圖畫給我們的啟示一樣,如果沒有前幾級階梯的點滴積累,默默支撐,也就不會有最高一級上那迷人的風光。
哲學上說沒有量變的積累,就沒有質變的飛躍。那座階梯的前幾級,都可看作是一種積累。直到牛頓的出現,才把這種積累昇華到“質變”,從而使認識更上一層樓。古今中外,許多重要的科研成果,無不經歷了一個量變到質變,先積累後創造的過程。
王羲之經過了“嘗慕張芝,臨池學書,池水盡墨”的積累,才寫出了筆走龍蛇的《蘭亭閣序》;李時珍經過親嘗白草的積累,才編成了祖國的醫學寶典《本草綱目》;馬克思經過了二十年的資料收集整理思考,才寫出了享譽全球的《資本論》;歌德經過了六十載的“筆耕”,才寫出了舉世聞名的《浮士德》。凡此種種,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臺,起於壘土”。沒有經過量的積累,就妄想一步登天,一蹴而就,是不可能的。
然而,僅有積累是不夠的,從量變到質變也是有條件的,這便是我們的創新精神。哥白尼沒有提出正確的結論毫不足奇,因為“量”的積累還不夠。然而為什麼到了伽俐略時代,有這麼多假說、推論,仍然總結不出最新的成果呢?這便是伽俐略身上缺少一樣最重要的東西——創新精神,他只懂得孤立地區域性地進行研究,最終功虧一簣,令人嘆息不已。
只有積累,才能為日後的飛躍打下堅實的基礎;只有創造,才能在積累的泥土中開除瑰麗的花朵。
………【第一百五十二章 今年花勝去年紅】………
我真正領悟到生命的意義是在我那次生命垂危而住在醫院的時候,當時是秋天,一個容易讓人傷感的季節,我記得那時枯黃的葉子一片片地飄下,一些生命就在這樣一種飄零中無聲地消逝。就在這樣一個季節,一場意外的車禍使我住進了醫院。當時,我已經厭倦了生活,在災難來臨的一瞬,我似乎感到了天堂的聖光,竟然有一種死到臨頭的*。
在醫院裡昏昏沉沉的,也不知過去了多長的時間了,腦袋裡糾纏著一些亂七八糟的幻境。再一次睜開眼時,四周靜悄悄的,病房的日光燈發出柔和的光,附近的床空蕩蕩的。我掙扎著想坐起來,頭依然暈得厲害,渾身沒有幾絲力氣,一點一點地,我終於坐直了身子。身邊沒有鏡子,如果有的話,我一定可以看見我那空洞麻木讓人恐懼的額頭上的傷口,據說醫生建議家屬不給病人帶鏡子也是怕我看了難受。'JP3'我的病床正好靠著窗戶,但厚厚的窗簾阻隔了內外的世界。我不知當時是什麼時候了,在長久的虛幻之後,我突然有一種希望見到現實的感覺。我鼓足了勇氣,終於把窗戶拉開一條縫。時已黃昏,天色微暗。一棵松樹頂端正好到窗戶,我的眼光逐漸向遠方移動,我感到自己渾濁的眼神開始慢慢變得澄清,柔和,並逐漸散發出熠熠光彩。遠處,一抹小詩般起伏而別緻的山巒。山頭,一簇簇烏雲壓抑著天空,太陽被烏雲擋住了,擋住了它的形體,卻擋不住它的熱情。一縷縷,一片片金黃的陽光透過烏雲,發逸出來,如薄紗一般,輕柔而亮麗,形成一片燦爛的晚霞,點綴著黑黝黝的山頭,太陽真是一個絕妙的山水畫家,在天空這張大宣紙上畫出一幅生意盎然的《萬里江山圖》,烏黑的雲彩構成了連綿起伏的山巒,金黃的河水從兩山之間緩緩地流淌出來,形成一個開闊的湖區,而後悠然一轉,繞過一片淺灘,滾滾而下,在亂石叢中沖瀉、飛濺……
我怔怔面對著這片自然的美景,我感到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