噹噹噹當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前幾天講了無常以後,有些人覺得非常悲觀:自己以前認為非常了不起的名利等等現在看起來什麼意思都沒有,包括我們的生命都沒有把握,都沒有意義,這樣活著還有什麼意思呢?
這樣的結果是好還是不好呢?是好的。因為,當我們意識到萬法無常的時候,才能真正放下這些世俗的東西,從此以後,即使遇到家裡的親人死了、破產了、家破人亡等悲慘景況的時候,也不會有什麼過分痛苦的感覺,而會意識到,世間萬物本來就是這樣子,今天我終於看到了無常。如果無常修得好的話,那個時候我們的注意力就會轉移到解脫方面。
前幾天我們也講過,《普賢上師言教》在講完人生難得、壽命無常等等之後,馬上講到解脫的功德,解脫的利益,為什麼要講解脫的利益呢?因為,如果不了知解脫的利益,就會在通達無常等等之後,覺得人生沒有什麼目標,就會感到悲觀失望;當知道解脫才是永恆的安樂,解脫才是靠得住的之後,就不但不會悲觀,反而會很樂觀、很開心,因為我們終於發覺了生存的目標,知道自己為什麼要活,那時就會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尋求解脫上面來。這個時候就培養出了一個真正的出離心。修持無常的最終目的,就是要達到這樣的結果。
修法的時間可以自己安排,長短都可以。修完了之後不要忘記迴向。
有漏皆苦的修法
有漏皆苦的修法跟《普賢上師言教》講的內容完全一樣,沒有什麼新內容。一般而言,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是觀察。整個六道輪迴,都充滿了苦苦、變苦、行苦這三種苦;然後分別觀察六道輪迴的痛苦——地獄的痛苦、餓鬼的痛苦、旁生的痛苦等等,這樣思維的結果,是深深地體會到整個六道輪迴充滿了痛苦,沒有一個地方不痛苦。
那個時候,我們的心本身就變成了一切法是痛苦的那種感受。之後安住在這個境界當中,能保持多久就保持多久。如果能保持五分鐘的話,這個五分鐘的階段就叫作修有漏皆苦。
如果生起雜念,就要設法斷除這個雜念,斷除雜念之後,如果還可以繼續保持那種狀態的話,就不用重新觀察。如果在雜念放棄的同時,前面講的體會也消失了的話,就只有重新觀察。
無常和痛苦的修法雖然只是很普通、很基礎的修法,但是,一旦我們缺少了這兩個修法,則無論修什麼法都不會成功。
不瞭解的人一聽說佛教裡面講一切法都是痛苦的,輪迴充滿痛苦,人生充滿痛苦等等的時候,就認為佛教是悲觀的、消極的等等,其實佛教徒根本不悲觀,世間人反倒是最為悲觀的。
很多人在年輕的時候,特別是事業、生意比較順利的時候都很樂觀。但是,一旦遭到一些打擊的時候,就會徹底地墮落,非常地悲觀,甚至到了自殺等等的地步,這些才是真正的悲觀。現在很多人的人生觀是非常消極、非常悲觀的,他們認為,屬於自己的,只有這麼幾十年,幾十年過了以後,自己就會變成石頭、泥土等等。佛教卻並不這麼認為。
釋迦牟尼佛的戒律是最保守的,但戒律當中也開許:如果一個出家人在沒有執著,並根本不需要花費什麼精力的情況下,可以輕而易舉地獲得五百間房間,釋迦牟尼佛也允許這個出家人可以支配這些房間。這不是針對在家人,而是針對出家人而言的。如果是在家人的話,要求就更低了。我們可以想象,五百間房間是什麼樣的概念,現在有多少人能夠擁有?
釋迦牟尼佛還規定:如果一個出家人在沒有貪慾心的情況下,也可不費吹灰之力地獲得一件價值10萬嘎夏巴拉(嘎夏巴拉是古印度的貨幣單位,為重量約8。8克的銀幣,目前大約價值人民幣三十元左右)的衣服,釋迦牟尼佛也允許這個出家人可以使用這件衣服。你們可以想象,那是一件什麼樣的衣服。
也就是說,佛教徒不一定吃得很不好,穿得很不好,認為一定不能用好的東西,一定要用不好的東西,這也是執著。最重要的一個原則,就是不能貪著這些東西。
我講這些的目的,就是為了說明,佛教不是那麼悲觀,雖然佛要求在物質上應該少欲知足,但並不表明一定要過艱苦的生活。最關鍵的,是不能把物質享受當成生存的意義,而應當把解脫當作生存的意義。
自從明白了這個道理以後,無論在世俗的生意上、事業上、工作上受到任何打擊,我們都會覺得無所謂,因為這些東西只是我們生存的方法,而不是生存的意義。我們的生存意義,就是希求解脫、淨化自心、調伏私心、提升生命。
從此以後,在我們人生的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