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對某些疑難病需要‘舍脈從症’、‘舍症從脈’,而在更多的古籍上,我們可以看見古人是如何憑著脈象來判斷人體正邪虛實的,脈象在中醫裡實能獨樹一幟啊。由此可見,切脈在中醫裡的地位是多麼的重要了,也由此可知,我們現在的情形是遠遠的落後於那些師徒相授的學徒了。你們知道,現在中醫的教育都是象我們這般的大規模的‘批發’,傳統的教育方式幾乎已經絕跡了,這或許是現在中醫‘沒落’的原因。”
“那麼,我們對這現狀能有什麼辦法彌補嗎?”
“有的!那就是‘聯方’。”
“讀過一點中醫古籍的同學應該知道,在很多醫案裡,確實有那種辨證清楚,一方久服的情形,如果中間有什麼變化,那僅止於藥物的加減;但更多的醫案裡,我們看見的是古人根據病情的變化,隨即處以不同的方劑——這或許就是無意識中的‘聯方’,‘聯方’最早的雛形了。”
“我這‘聯方’中的‘溫升涼降’這一原則,無論在分析疾病的因果,還是在指導臨床用藥上面都有著非同一般的作用,你們可以拿這一理論去看看《傷寒》,看看《金匱要略》,看看《醫宗金鑑》等名著,看看你們會有什麼收穫。”
“靈活加減藥物,甚至根據病情的變化處以不同的方劑,這應該是庸醫與名醫的區別所在。依我們現在的水準,要做到辨證精當或許根本不可能,但大體的方向還是不會錯,而且我們還記得不少的經方驗方,再依據‘溫升涼降’這一原則,製作相對應的‘聯方’,能做到這一點,基本可說是‘雖不中,亦不遠矣’了,這樣,我們也不會成為太差的庸醫,是嗎?”
“或許大家認為我這是權宜之計,但這權宜之計總好過沒計策的好,是嗎?”說到這裡姚慎笑笑,把桌上的茶拿來喝了潤口。
坐在聽眾席裡的謝菲趁這機會問道:“姚大哥,你說的辦法是不是現在流行的‘症狀診斷學’?”
症狀診斷學,這是前幾年編撰寫的一套教材,推出後頗受剛出校門的學生門推崇追捧,姚慎以前在一個剛參加工作不久的同事那兒翻過,其編寫方式是根據西醫診斷學那一套,比較繁複,厚厚的一大本。謝菲在這一群學生當中還有點臨床經驗,問的問題就比較能切中主題,很多同學都把眼睛看著姚慎,看他如何作答。
姚慎清清嗓子,道:“我說的確實是症狀診斷,但與你所說的那‘症狀診斷學’不同。每一個病都有很多的臨床症狀,一般來說,我們是依據表現得最急最重的症狀來做為主症,從這方面來說,症狀診斷學這本書是能站得住腳的。不過,那本書太的內容太過繁雜,而其內容都是來自於各代名家的醫理醫案,依大家目前的狀況,眼前的知識還沒掌握消化,如果貪多求全,這恐怕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我們最終的目的還是要去體會和掌握切脈,如果因為投方便而埋首於那套書中,未免有‘撿了西瓜丟了芝麻’的嫌疑,所以,我們目前還不適合去接觸。大家所學的教材中不是有《內經》《傷寒雜病論》、《金匱要略》嗎?後世名家的許多理論其實都是源於這三本書,我本人的意見是,大家最好是把這三本書背下來,所謂的熟能生巧,只要大家把這幾本書弄通並在臨床上靈活運用,那你就會發現,那本症狀診斷學根本就沒什麼了不起的。”
姚慎這一番話下來,眾皆譁然。要知道,現在很多學校認為,在中醫基礎、中醫診斷、中藥、方劑等書裡已經包涵了《內經》、《傷寒》與《金匱》的內容,所以,在現學的課程中,已經把這三本書列為選修課程;而且,這三本書全是古文,內容晦澀難懂,所以在座的學生都表示驚詫。
姚慎笑笑,舉手示意道:“大家先聽我說個故事好嗎?”
臺下眾人聽姚慎要擺龍門,便安靜下來。
“我三年前在進修骨科時碰到一個高人。當時醫院裡有一腦外傷的病人,在手術後的第三天出現應激性胃出血,這種出血一般是大劑量應用激素後所產生的,很難止主。事實上也是如此,我的老師們多次會診,把能想到的辦法都用上了,都沒用,沒辦法,只好請醫大附一消化內科的主任來會診。那個主任年紀輕輕的,最多三十歲樣子,但很厲害,當時他把那病人的病歷看了一遍,提出了一套治療方案,也許是怕我們不明白,他又把這種病的發病機理、臨床表現、用藥原則以及臨床最新藥物動態說了一遍,很詳細。事後,我找了本教材,把他說的與書本一對比,當時就有一種暈的感覺——他說的簡直與書本一字不差!要知道,我們請他會診是隨機的,他根本就沒時間準備,可見,他早就把那本書背了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