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倉自然不敢怠慢,他本身也是個急性子,領命之後便與李嚴馬不停蹄的就張羅起此事開來。。。。。。。。。。。。。。。。。。。。。
水軍的事情有了著落關羽便找到張既,在張既、陳宮、段煨的陪同下遍尋三輔各地開始了對三輔一帶的調研,張既陪同關羽察看這一帶的風土人情和社會情況,透過調研關羽發現這裡的農業生產已經遭到破壞而這裡的水利工程也跟著遭到了損壞,關羽察看關中的農業著重察看當地的水利工程,俗話說“水利是農業的命脈”而關中一帶水利資源十分豐富,擁有洛水渭水等眾多河流;處於這個年代的關中地區降雨十分的豐富,而黃河遠沒有現在這麼糟糕,水質也比較清澈,關中一帶沒有風沙完全被綠色覆蓋,所以農業生產的自然條件十分有利。
正文 第317章 調研關中水利
關中地區之所以沃野千里農業發達,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這裡有豐富的水源,有了黃河的有效灌溉,這裡的農業就可以擺脫靠天吃飯的不利局面,當然農業能得到有效灌溉還得益於在先前修建的各種水利工程,關中平原西起寶雞,東到潼關,北抵北山,南達秦嶺,面積約34000多平方公里。由於黃河最大支流渭水自西向東流經全境,所以又稱渭河平原。它由黃土沉積而成,土層深厚,肥沃疏鬆,無霜期較長,180—200天,這些都有利於農業的發展。但降雨量較少,多年平均在500—700毫米間,又多集中在七、八、九三個月,不能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特別是春播的需要。為了發展關中農業,必須發展水利,在歷史的長河中,人們相繼在這裡鑿成鄭國渠、白渠、成國渠等一批重要的灌溉工程。
最早在關中建設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戰國末年秦國穿鑿的鄭國渠。當時所以要興建這一工程,除上面所說的自然條件因素外,另一個因素是政治軍事的需要。
戰國時,我國曆史朝著建立統一國家的方向發展,一些強大的諸侯國,都想以自己為中心,統一全國。兼併戰爭十分劇烈。關中是秦國的基地,它為了增強自己的經濟力量,以便在兼併戰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很需要發展關中的農田水利,以提高秦國的糧食產量。
韓國是秦國的東鄰。戰國末期,在秦、齊、楚、燕、趙、魏、韓七國中,當秦國國力蒸蒸日上,虎視眈眈,欲有事於東方時,首當其衝的韓國。卻孱弱到不堪一擊的地步,隨時都有可能被秦併吞。公元前246年,韓桓王在走投無路的情況下,採取了一個非常拙劣的所謂“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員鄭國為間諜。派其入秦。遊說秦國在涇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間。穿鑿一條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說是可以發展秦國農業,真實目的是要耗竭秦國實力。
這一年是秦王嬴政元年。本來就想發展水利的秦國,很快地採納這一誘人的建議。並立即徵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鄭國主持。興建這一工程。在施工過程中,韓國“疲秦”的陰謀敗露,秦王大怒,要殺鄭國。鄭國說:“始臣為間,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為韓延數歲之命,而為秦建萬世之功。”嬴政是位很有遠見卓識的政治家,認為鄭國說得很有道理。同時,秦國的水工技術還比較落後,在技術上也需要鄭國,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經過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稱鄭國渠。
鄭國渠是以涇水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農田的水利工程。它的渠首工程,東起中山,西到瓠'hu胡'口。中山、瓠口後來分別稱為仲山、谷口,都在涇縣西北,隔著涇水,東西向望。它是一座有壩引水工程,全長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底寬尚有100多米,頂寬1—20米不等,高六米,當年這一工程是非常宏偉的。
關於鄭國渠的渠道,它位於北山南麓,在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白水等縣二級階地的最高位置上,由西向東,比降為0。64/00,沿線與冶峪、清峪、濁峪、沮漆(今石川河)等水相交。將乾渠佈置在平原北緣較高的位置上,便於穿鑿支渠南下,灌溉南面的大片農田。可見當時的設計是比較合理的,測量的水平也已很高了。不過涇水是著名的多沙河流,古代有“涇水一石,其泥數鬥”的說法,當代實測,為171公斤/立方米,鄭國渠以多沙的涇水為水源,這樣的比降又嫌偏小。比降小,流速慢,泥沙容易沉積,渠道易被堵塞。
渠建成後,經濟、政治效益顯著,用注填閼(淤)之水,溉舄'xi戲'滷之地四萬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因名曰鄭國渠。”一鍾為六石四鬥,比當時黃河中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