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必勝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是天子的正面半身像,把皇帝威嚴如山的氣勢刻畫的絲絲入扣。
白銀本來不為貨幣,曹時覺得放任社會儲量的白銀不流通是個浪費,就決定把白銀製作成半兩,25克的重量規格與金幣相同。
“陛下明鑑,臣以為銅錢一萬兌換黃金一斤實在太不划算,黃金儲量遠低於銅礦儲量。白金(白銀)是黃金的衍生品,作為貴重品儲量和開採量始終很穩定,所以臣的意思是在近期用少府和大司農的儲備貨幣先進行一次冶煉提純。然後按照銅鉛比例製作出五銖錢發行出去,先把市場上所有黃金和白銀收回來,然後發行赤金半兩錢作為輔助貨幣,等到市場接納之後再發行金銀貨幣,爭取以後不在用整斤的黃金交易,這樣會大大提高黃金的價格,既可以當國帑和內帑無形中增值。還可以在市場上大量投放貨幣,減少因為缺少貨幣造成的經濟稅收雙重困難。”
在其位謀其政,曹時精心準備兩個月的大招。金銀銅三級貨幣確立,直接把整斤的黃金從貨幣從驅逐出來,半兩錢通稱大錢,以大錢作為交易的主要貨幣。對於促進經濟流通、納稅和管理貨幣有積極作用。
一枚赤銅大錢等於十枚五銖錢。更貴重的銀幣一枚等於15枚赤銅大錢,至於最貴重的金幣一枚等於15枚銀幣,二十枚金幣等於一市斤或二漢斤。
反過來一市斤黃金等於二十枚金幣,三百枚銀幣,四千五百枚大錢,以及四萬五千枚五銖錢,如果用以前的漢斤計算,一漢斤等於22500枚五銖錢。黃金價格無形中升值一倍。
看起來是割豪強地主的肉,可這又何嘗不是便民利民的舉動。鑄幣過程中的損耗以及成本費用全部都在這個一倍差價裡,用曹時的話這就叫做鑄幣稅。
紙幣暫時搞不起來,他只好用白銀作為中間的緩衝貨幣,以民間擁有的白銀遠比黃金充裕的儲量,只要每家每戶稍稍有心保留點白銀,都會瞬間讓資產增加一截,至於貨幣通脹帶來的泡沫在小農經濟時代幾乎是瞬間消化掉。
大漢帝國最缺的是貨幣,遠比一千年多後缺少總量十倍左右銅錢,大漢帝國一年的稅收大約40億錢,算上少府收入40億錢加起來也就80億錢左右,按照1000錢為一貫錢的標準,朝廷和皇家也不過800萬貫收入。
對比每年一億貫收入的某個弱勢王朝,大漢帝國的經濟總量真的可憐巴巴的,解決財政困難首先在於貨幣上做文章,他就是要以目前的貨幣總量用金銀銅三色貨幣先把貨幣總值抬升一倍;然後再用開採冶煉出來的銅錢逐漸補充新市場需求。
聽到貨幣瞬間翻倍,簡直比現搶錢來的還要快,劉徹聽的兩眼直放金光,貨幣價值翻倍意味著國庫和內庫瞬間變成大金庫,對他的打匈奴計劃有著無可估量的好處,王皇后見識短,只覺得聽見一堆聞所未聞的東西,突然有種不明覺厲的感覺。
天子不置可否的點點頭,他知道太子和皇后已經被說服了,就算他現在反對也沒用處,劉徹早晚會施行這個策略。
“你說的很神妙,但是朕懷疑會有不可測度的副作用。”
曹時說道:“陛下不必擔心,當年太祖高皇帝為便民而行一銖莢錢,高後(呂雉)認為莢錢不堪大用而改鑄八銖錢,士民不認同貴重的貨幣,究其原因是民間缺錢嚴重,莢錢已經足以夠平民使用了,但是如今天下承平六十年與漢初又不盡相同,貨幣存世量至少提高一倍以上,眼下市面上流通最多的是三銖錢和四銖錢,說明錢貨的持有重量在不斷增長,按照這個趨勢提前鑄造五銖錢會很容易被民間接受,至於大錢到可以適當放出一些,慢慢的收窄黃金直接流通渠道,這樣大錢會逐步代替黃金作為中等交易的主要貨幣。”
天子邊聽邊不住點頭,前些日子清醒時候斷斷續續聽內侍讀過《貨幣論》,大致瞭解貨幣增長變化的趨勢,如果不是有那本《貨幣論》打底支撐,這麼複雜的貨幣變化還真不太容易搞懂。
王皇后已經完全聽不懂了,一臉茫然的看著曹時侃侃而談,只覺得能寫《貨幣論》的人果然厲害,繼續不明覺厲。
君臣二人交換了對貨幣改革的看法,總體上天子的看法依然趨向於保守的貨幣政策,儘量以朝廷少量干預任由民間市場自行調節,典型的黃老學派不干預的政治經濟觀點,很類似他所知道的自由經濟學派思想。
過了會兒。天子疲倦的閉上眼睛躺了會兒,曹時打算起身告退,忽然聽到:“我最後問你一個問題。如果讓你輔佐天子治國,你該如何行事?”
王皇后一臉意外,沒料到天子竟會提出這個問題,依照他的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