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美國人說,中國政府尊重宗教信仰自由,但是,中國現階段的國情,嗯,你們懂的,如果小留學生們改宗洋教,必然失去政府高層的信任——“政府高層”,呃,可不止我一個人哦。如此一來,必危及甚至破壞整個小留學生計劃。這種因小失大、“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的事兒,絕對不能做。
美國人承認關卓凡說的有道理,雖然不情不願,但在關卓凡的堅持下,還是同意把這一條寫入“備忘錄”,承諾不對小留學生做任何形勢的宗教灌輸,並同意,如果發現小留學生改宗洋教,中國政府立即予以召回,美國政府不持異議。
再次,是住宿的問題。
關卓凡認為,初到美國,將小留學生分散到當地人家住宿,依然是有必要的——這對於小留學生儘快跨過語言關,有著不可移替的作用。但是,負責接待的人家。要好好挑選——說到底還是宗教的問題。美國人並不是都信教。信教的也不都是狂信徒。總能找到合適的人家——不信教,或者雖然信教、但對於“傳播主的福音”態度溫和、不以為甚。
到了禮拜天,就將小留學生集中起來,或者補習中文,或者進行遠足、郊遊之類的集體活動——這樣,接待人家就沒有機會帶他們去教堂做禮拜了。
事先,要對小留學生和負責接待人家都做足夠的“國情教育”。小留學生們不消說了,主人家那邊。至少要教他們明白,除了不好隨意“傳播主的福音”,一見面就抱著中國來的的孩子左啃右啃,呃,也是不大合適的。
跨過語言關之後,就改為集中住宿。
適當調整“中學”課程,要想出法子,使之變得更加有趣、生動——至少在形式上。這樣,相較於“西學”,不至於叫小留學生感覺到過大的落差。不至於產生逆反心理,出現原時空留美幼童“厭棄儒學”的情形。
關卓凡打算在這上面很下一點功夫。說不定,能以小留學生的“中學”教育為突破口,找到一條可以行之於國內的“教育改革”的路子呢。
意義重大,意義重大。
如此這般下來,這個小留學生計劃,應該就不至於如原時空那樣半路夭折,而是能夠始終其事了。
關卓凡不排除,小留學生計劃,還會遇到眼下估計不到的、原時空未曾記述的困難和麻煩,但是,他願意接受這個挑戰。
後世的史家,對“留美幼童”計劃的必要性,是有爭議的,主要是覺得花費太鉅,見效太慢。
關卓凡認為,類似計劃,放到二十一世紀,肯定是沒有必要的。可這是十九世紀中葉,中國雖然勉強睜開了眼睛,但依舊迷離朦朧,龐大的身軀,依舊臃腫疲憊,因此,這個計劃,絕對是有必要的。
這個時代的中國,最開通的人士,最出色的人才,如郭嵩燾、李鴻章之流,也沒有接受過最基本的近現代的科學文化教育,他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相對於中國目前亟亟以求的工業化、近代化,依然有著結構性的缺陷,而且,幾乎無法後天彌補。
一張白紙才好畫圖,遠赴異域的小留學生們,歸國之際,將是中國第一批不存在這種結構性缺陷的人才——這樣的人才,一萬兩銀子買一個,怎麼能說太貴了?
還有,十五年聽起來長了一點兒,但以歷史的維度看,十五年之後,中國依然處在工業化、近代化的“初級階段”,正是對人才需索孔亟的時候,怎麼能說費時太長了?
另外,小留學生計劃,在政治上,有著強烈的宣導作用,能夠將人們的視線,強行牽引至國門之外——這方面,同為留學生,未成年留學生產生的效應,遠遠大過成年留學生。
十來歲的孩子,都可以遠赴異域,骨肉一別十五年,還有什麼是絕計不能夠出入國門的?還有什麼是絕對不能夠改動的?
因此,雖然有難度,雖然投入大,但是,絕對值得一試。
既然投都投了,為了進一步提高“產出”,關卓凡打算,給小留學生計劃,再增加一點兒“難度”。
*
白氏以為自己聽錯了:“你是說……送小芸……去美利堅……留學?”
關卓凡鄭重地點了點頭:“是。”
白氏的眼睛睜大了,嘴巴也微微張開著。
這副神情,可以叫做“張口結舌”了。
關卓凡極少見過白氏這個樣子,心中暗暗說道:似乎不大妙啊。
過了半響,白氏還是保持著這個表情,關卓凡忍不住,輕輕喊了聲:“雙雙!”
“啊……”
白氏回過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