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邊的寒冷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然遺留的很重。
有人曾今開個玩笑,說,你是願意當世界首富呢,還是願意在中國當一個地級市的主要領導,答案不一而同,但選擇後者的人卻要多得多。
簡而言之,在古代也好,現在也罷,政治決定一切領導決定未來
而自秦漢以來,傳統的中國官員選拔制度基本上可以分歸納為三個發展階段:兩漢的“察舉制”、魏晉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和如今大唐的“科舉制”。
當然我們並不能否認,科舉制其實最開始是隋文帝創立,但形成制度卻是隋煬帝,發展則是大唐及大唐以後。
而在宋、明、清則是發展的黃金時期,徹底的摧毀了以七宗五姓為代表的世家門閥,寒門士子開始登上歷史的舞臺。
兩漢選拔人才的方式其實是有很多種,並不僅僅是“察舉制”,但最主要、最普遍實行的還是“察舉”。
所謂察舉,就是由地方官對當地的吏民進行考察,以品行為標準,以地方輿論為根據,把人才選拔出來,向中央朝廷舉薦。
但事實上,因為被舉者前途輝煌,所以高官豪族幾乎壟斷了舉薦之權。
察舉的科目繁多,其中最重要的一種叫“孝廉”,例如結束西漢的王莽,和事實上結束東漢的董卓,頭上頂的光環中可都有一個孝廉。
真是又孝又廉啊,有句話叫什麼來著,竊鉤者誅,竊國者侯,孝廉個屁。
而所謂孝廉,顧名思義,就是“孝子廉吏”。
之所以要以“孝”和“廉”為標準,是因為“孝悌”是為人子者最重要的品格,而“廉潔”則是為官者最重要的操守。
當然這也就是說說而已,天子家為權力骨肉相殘的事,屢屢見之史冊,不絕於耳,由此可見,當利益大到一定程度的時候,親情也就貶值了。
至於廉潔,好傢伙,和��笊癜稅僬琢槳滓�納砑劭剎皇譴敵甑模�嗟庇詘艘諏降氖杖耄�值蒙洗笄宥��旯�也普�淖蓯杖肓恕�
嗚呼,何其壯哉,簡直就是後世無數貪官汙吏的偶像楷模,祖師爺啊
至於後世天朝的子民,更是對貪汙**麻木到了極點,只要你能在貪汙之餘,還能辦點實事,那就是好官了,你不會指望拆遷辦主任廉潔奉公,不撈外快吧。
十幾層新建大樓自然傾倒的新聞,屢屢不斷,丟盡了天朝子民的臉,而那些洋鬼子們的樓可號稱六十年日不落呢,而且人家也確實實實在在做到了。
至於漢書中,就直接睜著眼說瞎話了。
“孝悌,天下之大順也。廉吏,民之表也。”
指望這玩意治國?
這就是中國人為什麼發明不出收款機,因為他全靠人自身的思想覺悟。
人說五百年出一聖人,而事實上,也就是孔子算一個,孟子還是一個亞聖,後世的,也就一個明朝的王陽明瞭。
所以說古人很聰明,但聰明有餘之時呢,也會稍稍單純了點,說到底還是變了味的儒家害的。
而中國長達兩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卻無一例外,都是以“孝”治天下,當然那些胡人王朝例外,他們連自己父親留下的妻妾都不放過,雖然是習俗,但和孝也就完全不搭了,或者這是另一種孝?
阿彌陀佛邪惡了,邪惡了。。。。。。
說起來,這孝廉之舉始於漢文帝,本來是不定期的選舉,但人漢武大帝硬是讓它成為一種定期定員的選官制度。
為此,劉野豬就曾兩次下詔,責令每個郡國每年必須選舉孝廉各一人,像東方朔、董仲舒一干人,就是從此察舉中脫穎而出的佼佼者。
到了東漢時期,朝廷更是嚴格規定:凡戶口滿二十萬的郡國每年必須舉薦孝廉一人,其中較大的郡可以舉薦二人,而戶口不滿十萬的郡則每兩年舉薦一人。
說句公道話,這相對於先秦時期以血緣為基礎的世襲制和分封制,兩漢的察舉制度其實已經算是很大的進步了。
因為從理論上說,它的政權是面向所有讀書人開放的,而且選官標準又是以德才為基礎,所以基本上打破了由貴族壟斷政權的局面。
然而,恩格斯曾經曰過,絕對的公平,就是絕對的謊言。
那麼這看上去就很粗糙的察舉制,就更談不上絕對的公平了,其中存在一個非常非常非常嚴重的問題,讓“察舉制”成了一個大大的笑話。
那就是,大多數人他喵的,根本就讀不起書。
兩漢時期的書籍,那都是寫在竹或帛上,雖然蔡倫造紙,但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