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來說,凶禮在唐代禮典中並不一定處於最末,凶禮是尊崇先人的一種方式,然而皇帝的凶禮具有濃厚的政治色彩,決定著喪葬禮儀的規格。
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平民百姓,各有講究,貴人有貴人的埋法,窮人也有窮人的葬式,而作為皇帝,更加講究了,怎麼葬,葬在哪裡,不是說決定,就可以決定得了的,一幫官員討論半天,列舉許多方案,但是最終沒有定論,還要皇帝拍案決定。
不過這時,李世民在內殿守靈,聽到寺人的彙報,慢慢走出來了,眼睛泛紅,眉目之間沒有往日的威嚴,如同普通的百姓,充滿悲痛欲絕的神色。
“陛下,節哀,保重龍體。”有人勸說起來,不管是不是拍馬屁,卻得到郡臣的附和。
李世民輕輕揮手,根本聽不進去,坐於高臺之上,示意眾臣列坐,隨之哀思不語,久久沒有作聲,沉湎往事之中。理解皇帝的心情,但是正事也不能耽擱,文武大臣相互打量了眼,最後大多數人的目光,集中在長孫無忌身上。
義不容辭,長孫無忌起身,走了出來,行禮道:“陛下,上皇的葬禮已定,就是陵墓的規格……”
不等長孫無忌說出眾人的意見,李世民開口,聲音嘶啞道:“朕的意思,依漢長陵故事,建造時務從隆厚。”
漢長陵就是漢高祖劉邦的陵墓,其高九丈,規模宏大,可以這樣說,除了神秘莫測的秦始皇陵,漢長陵的規格形制,稱得上歷代皇帝墓葬的參考標準。
得到答案,長孫無忌行禮退下,既然皇帝自有主見,那就沒有必要彙報眾人的方案了,群臣對視,心思各異,一般來說,分成贊成,中立反對,三派,贊成的,無非是覺得,反正有前例可循,皇帝想要盡孝道,答應也無妨,中立的不用說,類似牆頭草的角色,誰佔上風就跟誰,可以忽略不計。
反對派,就以虞世南為首,以目光示意,輕輕點頭,虞世南當仁不讓,走了出來,反對說道:“陛下,不可。”
“原因?”李世民抬頭,眼神黯然,沒有了以往的銳利神采。
“古時,聖人薄葬其親,非不孝也,如此為何?無非是深思遠慮,以為厚葬其親反而成為親人之累,所以不為。”虞世南解釋說道:“上皇之聖德度越唐、虞,然厚葬上皇卻以秦漢為法,臣以為不值。”
“漢文、魏文不封不樹,陵中不藏金玉,以防人來盜墓,然依漢長陵禮制,其陵高九丈,外人看見丘壟如此巨大,怎麼會相信裡面沒有金玉,且上皇遺詔曰,其陵寢建造,務從儉約,陛下言務從隆厚,卻是違了上皇的初衷。”
“魏文帝曾言,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國,無有不發之墓,至乃燒取玉匣金縷,骸骨並盡,乃不重痛哉,請陛下引以為戒,勿厚葬為盼。”
一些官員,紛紛附和起來,不管怎麼說,虞世南也是在為李淵考慮,所以李世民並沒有生氣,反而問道:“那依虞卿之見,應當如何?”
虞世南說道:“臣以為,若是陛下執意要建高陵,可以以漢文帝霸陵為例,既因山勢,雖不起墳,自然高敞,足顯宏偉,今可仿效,按照白虎通義,周禮古制,造建三丈之墳,明器所須,皆以瓦木,不得用金銀銅鐵,合於禮文,刻石於陵側,藏於宗廟,使後代子孫,並皆遵奉。”
“如此與常人之墳並無分別,上皇為開國之主,豈能如此簡陋。”
不等其他官員附和,李世民就明確表示反對,不願意採用虞世南的建議,即使知道厚葬容易引起盜墓的道理,但是玄武門之變,逼父退位,心中已經愧疚不安,現在再薄葬李淵,不說後人怎樣評論,就是自己那關,也過不去。
揮退虞世南,李世民問道:“諸卿,還有何建議?”
口中是在問眾人,眼睛卻看著房玄齡,不愧是倚重多年的股肱心腹,房玄齡心領神會,站出來說道:“陛下,臣以為若依漢長陵之制,的確過於宏侈,有違上皇本意,且歷時長久,倉促之間,怕是難以完工。”
也是這個道理,古代皇帝修陵墓,修建十年,幾十年,那是常有的事情,漢長陵是堆土成陵,方圓幾十丈,高九丈,工程量浩大,沒有幾年時間,怕是很難完成,問題在於,生人可以等,李淵可等不起了,入土為安,這才是常人的意願。
道理是這個道理,但是找你,不是讓你給我拆臺的,李世民輕輕瞥視,小小的動作,房玄齡就明白,皇帝要生氣了,連忙說道:“臣覺得,長陵高九丈,過為宏侈,但是僅是三丈,又傷矯俗,不若取其折中,陵高六丈,實謂攸宜。”
六丈?李世民、虞世南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