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強盛了。在座其餘十二行的行主皆有同感,他們雖然透過投明避免了立即破產的噩運,但是危機並沒有真正解除——十三行的外貿壟斷地位已經不存在了!失去了壟斷地位,自然也沒了壟斷利潤。他們這些並沒有多少實業支撐的中間商,哪裡還有生存的空間?
“不過,我不希望看到十三行就這樣沒落下去!因為十三行是我大明除四大行外,最有實力的商行。如果單純比資金實力,四大行是不如你們十三行強大的。所以十三行只要走對了路子,就可以變成如四大洋行一樣蒸蒸日上的大商行。如此我大明就有十七家大商行,我這大明國王的腰包才能鼓起來啊!”
“可我們十三行要如何成為四大行一樣的洋行呢?”伍紹榮皺著眉頭問。其實早在他老爹伍浩官的時代,怡和行就在尋找新的盈利模式,甚至還投資過美國的鐵路。但是同後世許多日漸沒落的大公司一樣,轉型之路並不容易走。
朱濟世卻胸有成竹地道“大明扶植十三行的辦法,就是幫助你們建立起真正有競爭力,能打敗國外同行的產業!十三行的基礎應該是產業,而不是外貿壟斷權。”
第262章 按部就班的產業升級 第一更
月票、月票,啦!
。。。。。。
產業升級之路,說難也不難,說容易也不容易。關鍵要看是按部就班的升級,還是跨越式的升級,還要看國家的產業政策是否鼓勵產業升級。
比如當下的時代是第一次工業革命的後期,第二次工業革命還有二十年才會全面鋪開。在歐洲,也只有少數產業實現了大工業化,大部分的產業仍然是手工作坊的生產模式。就連被譽為工業糧食的鋼鐵業,也一樣是小作坊、小工廠,根本就沒有年廠幾十萬噸鋼的大工廠——那得做多少個坩堝?用坩堝鍊鋼法根本不可能支援鋼鐵工業完全從手工業進化到大工業,同樣的情況也存在於化學和製藥產業,除了黑火藥和銨油炸藥的生產有點兒大工業的樣子,大部分的化學品生產仍然是大作坊的模式。
至於洋槍洋炮的生產,也不是什麼大工業,頂多算個大作坊。歐洲大部分的鐵匠鋪子都能生產槍炮,雖然他們的技術比佛山鐵業要先進,但也不是什麼劃時代的進步。只要朱濟世的蘭芳行能夠提供一定的技術支援,十三行再出點資本,同時再用訂單來刺激佛山鐵業採用新技術,有個兩三年功夫就能讓佛山鐵業達到國際先進水平了——其實就是焦炭、反射爐加坩堝鋼加一點機床、蒸汽機,另外還有個標準化生產而已。
這些新技術可以大幅降低冶鐵業和鑄造鍛造業的成本,誰不採用才是傻瓜!至於標準化生產更簡單了,主顧出樣品、模具,鍛造作坊照葫蘆畫瓢就是。根本算不得什麼產業升級,自古以來就是這樣,主顧要什麼,作坊就做什麼,否則人家不給錢啊!
所以佛山冶鐵鑄造業的產業升級對朱明來說基本沒難度,其實就是採取一些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新技術,並不觸及傳統手工業作坊的生產組織模式。也沒有必要採取什麼新的生產組織模式。因為在技術進步沒有到位的情況下,採取大工業的生產管理辦法去搞手工業,未必能提高多少效率。
相比佛山的冶鐵鑄造業,佛山的紡織業要比歐洲紡織工業落後不少。第一次工業革命就是從紡織業起步的,此時歐洲紡織工業已經是完完全全的大工業了。傳統的織機和作坊都要被淘汰,取而代之的是使用進口機器裝置的大工廠,在生產效率成十倍提高的情況下,會造成大批機戶破產,織工失業,多少會造成一些衝擊。不過佛山的紡織業和佛山的冶金、陶瓷、漆器等行業一樣。都是外向型的。不僅主要市場在南洋。連棉花都是從印度進口的。這幾年質優價廉的洋布開始大舉進入南洋,佛山的土布遭到了極大的衝擊,本身就到了不得不改的時候。就是不改,過不了幾年也都讓洋布給沖垮了。
至於佛山的陶瓷業。這些年就破敗的更厲害了,出口市場只剩下了南洋,早就被踢出歐洲市場了!因為歐洲人燒造的骨灰磁,在質地和美觀程度上早就超過了中國瓷器——至少更加符合歐洲人的審美觀。不過骨磁的生產成本較高,都是高檔貨,同佛山瓷業的低檔產品並不衝突,即使朱濟世準備在佛山開辦燒造骨瓷的工廠,也不會同佛山傳統的瓷業發生衝突。
至於漆器本來就不是大工業能做的,根本沒有必要進行產業提升。也沒有多少提升的空間。
而在傳統的佛山四大手工業之外,朱濟世還在今天的酒宴之上,提出了重點發展造船、海運、外貿、採掘、茶業、繅絲、製糖等七大支柱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