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死也不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格跟之前的作品有出入。那純粹是作者刻意如此,乃是藝術創作的形式和內容相符合的一次創新;
其次,一個人偷偷地為另一個人做一件事,如果由第三個人告訴“另一個人”,造成的震撼更大。效果更好。
掛了電話後,柳敬亭兀自愣了許久。總覺得哪裡出了問題。心裡隱隱地不舒服,但是又抓不住具體的意向,看上去一切的安排都合情合理呀。
……
因為是新冬初雪,交通受到的影響不是很大,《七劍下天山》和《半瓣蓮》的鋪貨過程非常順利,因為是伊水安和古庸生這兩個怪胎。所以千紅只能習慣性地玩著單機,沒有釋出會,沒有作者通告,沒有籤售。一應新書活動,詳見官方微型部落格。
不,伊水安有配合宣傳,她轉發了千紅官微的一條部落格,至於古庸生,上次大江湖論壇上驚鴻一現之後,再次消失,至於他的官方微型部落格,早已經長草了。
即便如此,兩個人的新書仍舊保持著與此時氣候完全不符的火爆場面,伊水安被媒體和文學評論者評為小眾作者,且不論這個評論是否公允,至少人人都知道“小眾”和“死忠”是一對親兄弟,人人同時知道,在這個人口以十億計的國度,“小眾”的規模同樣驚人,能穩穩把握住這部分“小眾”,寫一生,仍有衣食無憂。
另外一點,伊水安的讀者向來以素質高著稱,這裡的素質高不僅指讀者自身的品德修養,還包括他們的文字修養,著名編劇得寶曾在自己的微型部落格中感嘆,倘若能有伊水安那樣的粉絲,一生無憾。
這話說得自然雞賊和沾沾自喜,因為,什麼樣的偶像對應什麼樣的粉絲。
所以,《半瓣蓮》剛落到讀者手中,一篇篇高質量的書評隨之而出。
古庸生的《七劍下天山》卻是另外一番景象,如果說伊水安書的銷量場面屬於那種河水潺潺,連綿不絕,那古庸生的《七劍》則是大火燎原,來勢洶洶。
宮承恩說得雖然有些誇張,但是也的確反應出了一些事實,僅僅一個上午過去,全國就有十幾個地方宣告缺貨。
這並不是說古庸生的人氣和影響力全面超越伊水安,第一,拿小說和散文比銷量本來就是不公平的事情,第二,古庸生屬於新崛起的寫手,無論是線上還是線下媒體,都對他抱著極大的熱情,除了真正的那批讀者之外,還有一批帶著好奇心的圍觀者,這批圍觀者中十出其一關注古庸生新書,那也是很大一個數字。
這種現象在文藝圈特別常見,某個新人因為飾演了某個角色一炮走紅,在媒體有意識地運作下,他的人氣似乎能在一夜之間,秒殺一眾天王天后,這就是所謂的泡沫效應。
《七劍》篇幅本就不長,古庸生一遍成稿,連載部分在成書時沒有一個字的變動,所以,的讀者很快看完整個故事。
《白髮魔女傳》的讀者終於看到卓一航和練霓裳的結局,他們很不開心;
《七劍下天山》的粉絲終於看到凌未風和劉鬱芳的結局,他們也很不開心。
於是江湖人論壇出現了一個帖子:【卓練黯然收尾,七劍悲劇結局,古庸生,你若堅持這樣,我們只好棄書!】(未完待續。。)
第九十四章 依然薛天王,不愧古庸生
只有深刻地研究過愛情,才能描寫愛情,就好像只有學習了一門語言才能講它一樣。
這是一個很樸素的道理,在讀者眼中,古庸生小說一味悲劇,根源在於對愛情的片面理解甚至壓根就不理解。
“練霓裳一百歲時才讓優曇花到她手上,那麼這中間的五六十年算什麼?作者給出這種結局我寧願不要看到。”
“為什麼凌未風要在臨死前才說出自己的身份?是為了讓劉鬱芳更痛苦?是為了讓劇情顯得更悲壯?作者想寫**的心態,我們理解,可是總不能脫離人物性格吧,凌未風不是大俠嗎,不是天上神芒嗎,不是巨能忍嗎,幹嘛選那個最不適宜的時機說出真相?”
“《越女劍》中的阿青、《白馬嘯西風》中的阿秀、《白髮魔女傳》中的練霓裳以及現在《七劍》中的劉鬱芳以及未來的某某某,古庸生,你對不起這些女子。”
“難道作者是妹子,曾經受過傷害,所以堅持不讓書中的角色獲得幸福?”
“現實已經諸多令人鬱悶的事情,我們看小說就是想看個舒暢,緩解一下情緒,結果作者讓我們更鬱悶,我們不要什麼大道理,不要什麼直達人心的悲劇,我們就要爽。”
……
不出意料,大家在看完小說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