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長城網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如此說來,一種高品質、低成本的磁性材料不用他們再多費心了。不知道西部計算機公司研發的介質製備技術,是否也會給他們同樣驚喜?
“……介質製備,塗敷法太差,磁粉只能達到40%的沉澱,磁密度非常低。濺射法可以做到100%的沉積率,但需要無塵車間,裝置成本太貴,而且無法大批次生產。所以我們打算採用電鍍法來製備,它的磁性材料沉積率同樣達到97%以上,幾乎與濺射法相等,且價格低廉,無需建設超淨車間,最關鍵的是可以大批次快速生產……
不過未來,公司仍然將以濺射法為主要研究物件,電鍍法只是作為一個過渡技術……”
“磁頭我們沿用現在慣用的仙台斯特合金,作為讀寫材料。但在製備上,採用Ampex公司在1970年發明的各向異性磁頭。這種薄膜型磁頭工作間隙小、磁場分佈陡、磁跡寬度窄,可以很好地提高工作速度和讀取精度。Ampex公司在發明了這種磁頭以後,一直沒有被其他公司採用,現在專利已失效,我們可以不再考慮專利問題……
當然,這也只是一種過渡方式,希望透過對這種磁頭的研製,積累經驗。公司另外有一種磁頭記錄技術儲備,但目前並不打算大規模推廣……”
郭逸銘在一個圖板前,寫出一個個計算公式和草圖,以便陳中等人直觀理解。
這些技術,就像他所說,都只是一個過渡。但並不是為了讓陳中等人磨合團隊,積累經驗。之所以不拿出更好的東西來,是因為沒有必要。
高新科技更新換代極快,他沒有必要一下子就將最好的東西拿出來。
公司現在才進入正式起步階段,需要一個穩定的資金來源。既然可以經由技術進步、產品更新分階段在市場上圈錢,又何必自己斷掉自己的財路?
技術只要夠用就好。
這也是他為其他公司提前挖的坑。
一兩年、兩三年就來一次技術更新,一直讓別的公司看到希望,卻總是追之不及,無謂浪費研發資金,漸漸造成財政枯竭,最終將它們趕盡殺絕。這種既為自己領先潮流打下基礎,又能贏得名聲,一舉數得的事情,何樂不為?
以後一提起高新科技先鋒,人們腦子裡就會不由自主浮現出西部計算機公司的名字,那多帶勁!
………【第二十五章 軟碟機試研成功】………
郭逸銘又有新動作了。
近在咫尺的材料應用研究所最先發現了中美電子研究所的新動向。材料所自己也搞了一個實驗性單晶矽車間,裝置不多,就兩臺,完全的試驗性質。董老他們成天泡在製備車間,對製備環節精益求精,不斷對製備流程細化改良,努力將單晶矽製備技術徹底吃透,只是偶爾才到對面走一趟,就一些細節和郭逸銘展開討論。
說是討論,其實主要是郭逸銘一個人的演說。
沒辦法,董老不是第一天知道,郭逸銘在半導體材料上的精深造詣。但透過一次又一次接觸,他還是深深為對方的知識深度感到驚佩,這個年輕人簡直不像是二十出頭、剛從學校畢業的小夥子,對於半導體工業的發展看得之深遠,連從事了一輩子研究的董老都自愧不如。每次和他談話,都能夠有新啟發、新思路。所以雖然單晶矽製備技術已經全都學會,他還是常常跑到對面,找到郭逸銘閒聊。
也就是在一次上門拜訪時,他知道了郭逸銘的新計劃。
材料所半導體分院也有磁性材料研究室,匯聚了國內頂尖的磁性材料專家,從事著磁性材料的研究及轉化工作。下屬還有一家磁帶廠,為國內國防、科研單位提供優質資料記錄磁帶及磁帶機,也能少量製造軟盤驅動器。
他在剛開始聽說中美電子研究所新研究計劃的時候,對於研究所放棄尖端專案不做深入研究,反而對經營為目的的研究如此熱衷很有些不以為然。
郭逸銘也只是笑笑,沒有多說。
可很快,董美堂就知道他錯了。從中美電子研究所新建的電鍍車間、氧化鐵生產線,他驚覺到郭逸銘他們搞的是一種新型加工工藝。
陳中還透過他,從磁帶廠請了一名工程師,協助參與驅動器主控晶片的燒製程式設計。
郭逸銘給他們下達的研發要求,詳盡到每一個細節。他規定了新型軟盤的尺寸為3。5英寸,採用雙面讀寫視窗,外包裝要使用硬塑膠外殼,要求具有防誤寫裝置,並畫了一個防誤寫裝置的簡圖,結構很簡單,效果卻極好,構思之巧妙,讓陳中等人都為之嘆服。
對驅動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