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是就是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胖叔見海東青的臉上有難掩的失望,他便幫我解釋了一句:“橫死滴魂魄怨氣太重,餓們超度不了,更包社(不要說)交流咧,只能借搬山移氣鎮滴作用,順勢把魂魄送入地府,投胎之後怨氣自然消除,如果讓他們留在陽間,對於他們對於你們都不好。”
海東青的身子微微顫抖個不停,跪在原地沒有動彈,半響後才笑了笑:“木頭,那麼就麻煩你了,好好送我爸媽一程。”
“你跟海老爺子去邊兒上休息一會兒,接下來的交給我就好。”
隨後,我又讓三虎從船艙裡搬了一個小桌子出來,拿出三個早已備好的水杯,裝上一些帶來的糯米,放在了桌上。
左邊跟右邊的水杯被我插上了白色的蠟燭,而中間的水杯則被我插上了一株點燃的貢香,香霧瀰漫之間,兩根蠟燭的火光似也閃爍個不停,氣氛霎時就壓抑了下來。
胖叔帶著海東青還有老爺子站在了甲板的邊上,三虎也跟了過去,都在我的吩咐下與我拉開了距離。
見一切就緒,我將桌子上的毛筆拿起,蘸了蘸磨好的硃砂,一瘸一拐的向著那兩個大桶走了過去,步伐忽進忽退,動作也很是奇怪,外行人一般都看不懂。
“天蒼蒼地蒼蒼”我的手高高舉了起來,在半空中用蘸了硃砂的毛筆虛畫著,嘴裡高聲唱著帶有曲調的詞兒:“喜神在上福氣必昌喜神不在鬼祟入堂啊”
現在我所走的步伐名叫禹步,按照普通的解釋,這種步伐源自於道家,是禱神請福常用的一種步伐動作之一,相傳這是大禹所創,故稱其為禹步。
(註釋:禹(yu第三聲),姓姒(si第四聲),名文命,字密,史稱其為大禹,或是帝禹,為夏后氏首領,是夏朝的第一任君王,在古代經典傳說中,皆有他的記載,例如史料記載的《大禹治水》,《三過家門而不入》,《塗山之會》,《九鼎》等。)
實際上這種東西源自於西南的巫祝一流,道家只是後來承襲此術而已,並不是最初繼承禹步的流派。
禹步的動作與大多法事裡的步伐不太一樣,禹步就很像是瘸子走路的動作,一進一退,必須踩著固定的步子。
而這種步伐也有很多種流派,像是易家所傳的禹步,就與其他的禹步不一樣。
右腳抬起,左腳連連往前三步,隨後又退兩步,放下右腳,在原地轉半個身子,又重複著先前的動作。
不光如此,還得在不同的法事裡配合不同的動作,否則這種步伐就不會給施術者帶來應有的效果。
至於這效果是什麼,那就得看施術者在做什麼法事了。
如現在的情景。
我做的是搬山移氣鎮必須用到的步驟,禹步此時的作用,就是幫我穩住兩個桶裡的艮氣,或是說,地氣。
“天地玄黃,萬物成方,氣存厚土,鎮之邪郎。(邪郎,冤孽陰魂的另外一種稱呼,常用來稱呼陰魂,或是被衝身的人,是湘西一脈特有的詞)”
我拿著蘸了硃砂的毛筆走到桶前,蹲下身子,圍著這兩個桶畫起了符咒。
就像是要弄一層包圍圈一樣,在甲板上,符咒成一個接一個的長條狀,圍繞著水桶展開。
這些符咒的複雜程度不亞於我大學時所學的高數,每一個符咒的中心處都有一堆咒詞需要寫出來,事前我仔細數過,一個符咒所要畫出的咒詞,字數估計不下於三百字。
如果不是符咒畫得大了點,再加上我控制著紅字的大小,恐怕這符咒還真容不下三百個字。
大概過了半個多快一個小時的樣子,我才停下畫符的動作,站起身走到桌子前,把喜神鑼拿了起來不斷敲打著。
“喜神靈,您細聽,弟子句句說分明。”
“鏘!!鏘!!鏘!!!”
“說的是,邪郎為善苦中嘆。”
“鏘!!鏘!!鏘!!!”
“說的是,邪郎如人心有心啊~~~”
我反反覆覆的唱了幾遍這些咒詞,見時機差不多了,才停住了唱咒。
在話音落下的時候,我重重的敲了一下手中的喜神鑼,在震耳無比的鑼聲中,我啞著嗓子繼續唱了起來,
“地有陰陽,二者共存。”
“陰不壓陽,陽不壓陰。”
“衡為正道,陰陽互補。”
“入極必反,氣過壓魂。”
“鏘!!鏘!!!鏘!!!!”
伴隨著鑼聲落下,我急匆匆的跑到了桌邊,將穩穩插在水杯中的貢香拔了出來,一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