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地理位置有三種說法:
第一種:中國境內的岡底斯山及瑪旁雍措湖附近被認為是傳說中的沃摩隆仁;
第二種:沃摩隆仁是西亞地區達瑟的某地名。
第三種:沃摩隆仁是傳說中的香巴拉剎土(又譯:香格里拉)。
關於辛饒彌沃的出生年代說法不一:外國學術界以及本教的典籍認為辛饒出生於公元前16017年,即距今一萬八千多年前;國內學術界的學者們認為辛饒生於距今4000年前左右。
原始本教是一種多神信仰,沒有明確的教主;後來發展到辛饒彌沃創立的雍仲本教時期,本教變得系統化並有了一套明確的教規和理論:本教的大圓滿教主是普賢王如來(本古根都絨布),本教語教主是辛饒彌沃,意教主是古象雄的本教高僧枕巴南喀。
至於本教建塔的風俗在藏地從什麼時候開始,很難考證,但可以肯定的是佛教還沒有傳入藏區之前就已有了建塔的習俗,這在古老的雍仲本教經典中有明確的記載。本教始祖幸饒彌沃的傳記《無垢經》中就有關於佛塔的種類、結構、尺寸和功用等較系統的描述。本教的教派源流中也有關於公元7世紀以前古象雄的瓊隆銀城為中心的八方18大城和其外圍360小城以及周邊1008座佛塔等疆域格局的詳細描述。與象雄同一時間段的前後藏也有為數眾多的土塔或石塔,其中五大寶塔最為著名,每座寶塔的設計者和出資者以及具體建造地在史書中均有明確的記載,佛塔作為“身、語、意三所依”中“意”的物象,其構造、尺寸有嚴格的經典依據和深奧的理論支撐。本教的佛塔,它的每一個部位均有實際的象徵意義。世界本身就是一尊如意俱生的自然之塔。塔的基座象徵永固不變的雍仲九大中心,塔座的四色臺階依次象徵風、火、水、土宇宙四要素和“無法守護的四種誓言”(沒有取捨;沒有自他;不動自然;全部清淨),須彌山象徵“五身”,第一層象徵“十善”,第二層象徵“四念住”,第三層象徵“四神足”,第四層象徵“十智”,瓶座象徵“八十二禪定”,寶瓶象徵“十八大空”,白法螺(瓶口上方形的珍寶)象徵“等持四本性”,華蓋象徵“辛饒四道”(潔白沒有習氣之道;長久相續安住之道;正直沒有輪轉之道;中道已到達最高之道),中柱象徵“八解脫道”(從六道三惡趣中解脫;從痛苦;從錯亂;從習氣;從集諦和分別執中;從八無暇;從無明;從嗔恨中解脫),十三層法輪象徵“十三大無畏”,雨簷象徵“四大悲”(相續不斷如水流;沒有窮盡如地基;普照均衡如太陽;無邊無際如虛空)…,飄帶象徵全知的智慧,塔尖的兩隻大鵬角象徵悲智雙運,尖頂象徵法身大樂,寶劍象徵無上大圓滿。另外,佛塔的每一個部位也象徵佛身的每個部位,正如經中所講“塔即身,身及塔”。本教佛塔與藏傳佛教其它宗派所講的佛塔,除結構功用大抵相同,但塔頂和每個部位的象徵意義有很大的差別,因此很難斷定佛塔建築是否是隨印度佛教傳入藏地的,這一點很值得學術界的同仁去進一步研究考證。
本教大體上可分兩種:
原始本教
原始本教
“本教”並非和辛饒彌沃的教理同時產生,大概在石器時代,辛饒出生之前,中亞地區就已經盛行著各種各樣的原始信仰,那就是被統稱為原始本教的多神崇拜,這個時期被藏地學者稱為“多本時期”或“篤本時期”。有:“龍本”、“贊本”、“祭本”、“占卜本”、“招財本”、“魔本”、“沐浴本”等三十多種原始本教,原始本教的巫師們為民眾禳解災禍,祛除病邪,擁有眾多的信徒。這證明“本教”一詞其含義涵蓋範圍非常廣,原始本教和流傳於中亞、東北亞、美洲印第安部落的“薩滿教”以及雲南地區納西族所信奉的“東巴教”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東巴教應該屬於一種原始本教,但東巴教以辛饒彌沃為祖師,可能其後期受到了雍仲本教的“因四乘”教法的影響)。
雍仲本教
雍仲本教辛饒彌沃在改革原始本教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的教法並建立了新的宗教,使本教得以統一。這個新的宗教叫做“雍仲本教”而有別於原始本教,一般學術上把辛繞彌沃創立的雍仲本教也稱作本教,雍仲本教的教法又分兩種:
古本:源自於辛饒彌沃古老的傳承,它嚴格保持著純正的雍仲傳統,有其獨特的大圓滿傳承體系。歐美某些學者認為:古本是一種罕為人知的中亞古老佛教的存在形式。當然,這種說法不被藏地一些擁有正統思想的學者認同。
新本:是雍仲本教後期和印度佛教(主要是和寧瑪派)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