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疑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又何妨?”
……
第二日,張道涵提出最高階光祿院必須設立,就由朝廷在北京設立的建議後,讓黃顧二人一下子陷入兩難境地。
黃顧二人當然認可朱之瑜的話,荊州現在雖無中樞之名,卻有中樞之實,光祿院設在北京,最高階光祿院設立的好處蕩然無存。
再則,朝廷已有都察院,光祿院的職權與都察院部分重合,皇上和楊嗣昌會同意在耳邊再添一些蒼蠅呱噪嗎?
顧炎武心思機敏,立即提議道:“不如仿照大明銀行,奏請朝廷按照我們討論出的方案,將光祿院設立在揚州。”
設立在揚州,固然比設立在荊州麻煩,這也是當前最合適的解決方案,眾人都不反對。
於是,關於光祿院的架構,最終達成一致,開始討論諫官從何處而來。
這點實質沒什麼好商量的,鄭鴻逵、洪齊雲認為,大商人開設工坊、轉運貨物,為地方做出了傑出貢獻,對地方行政、監察機構的弊病體會最為深刻,理所當然地具備諫官資格。
黃宗羲、顧炎武認為,有功名之士在地方上聲望高,受到老百姓的敬重和追捧,也應該具備諫官資格。
張道涵等人則認為,行政、監察機構精於俗務,時常深入百姓群中調研,對哪些人具備顧問的能力最為了解,應該由行政、監察機構任命諫官。
三方迅速達成妥協,大工坊主、有功名之士、官府任命的各佔三分之一。
林純鴻看著這個方案,暗中哭笑不得:自己嘔心瀝血建立的荊州政權,最終還是成了大工坊主、士大夫及新貴把持的政權,至於普通工人、農民,壓根就沒有表達自己觀點的機會。
也許,這就是大勢,就連林純鴻也不知道如何讓工人和農民發聲,爭奪應該屬於他們的權力。
基於此,林純鴻沒有干涉的意思,只是提出:每位烈士,必須有一名家屬成為諫官;被工程院獎勵過的工匠、技術人員也必須成為諫官。
這點,大家都不反對。畢竟,這些人都為大明做出傑出貢獻,應該從政治地位上進行照顧。
諫官的構成業已解決,諫官如何產生才是討論的重中之重。畢竟,每個縣的諫官數量有限,而大工坊主、有功名之人車載斗量,不可勝數。
黃宗羲、顧炎武堅持透過考試來選拔諫官,以確保諫官的質量。鄭鴻逵和洪齊雲則堅決反對,主張在各自的群體中推舉產生。
張道涵等人結合雙方的訴求,力主由各縣教諭組織考試,合格者擁有成為諫官的資格,然後再由各自的群體推舉產生。
張道涵的方案,得到了眾人的贊同,皆大歡喜。
三分之一、推舉……林純鴻心裡默唸著這幾個關鍵詞,琢磨著:恐怕再過個十年、數十年,現代意義上的政黨就要產生了!
章節目錄 第六百七十一章 航運中心
春夏之交,風暴稀少,正是南洋行船、貿易的大好時節,數不清的七桅乃至九桅大商船結成船隊,來往於廣州至淡馬錫之間,將黃金、白銀、象牙、藥材、香料等貴重物品運送至廣州,然後分發至中小型商船上,再運往馬尼拉、廈門、上海、日本、朝鮮。
與此同時,豪商又從廣州購買棉布、絲綢、瓷器、茶葉等大宗貨物前往淡馬錫,在淡馬錫又分發至中小型商船上,運至雅加達、印度乃至東非。
得益於優越的地理位置,廣州、淡馬錫迅速發展成為航運、貿易中心。
背靠著大明,南洋成為世界上最為繁忙的水道,海商們在這裡縱橫捭闔,賺取鉅額利潤。
甚至有傳聞,有些海商為了降低成本,試圖訂購十一桅超大型商船,並要求海事都督府在廣州、淡馬錫修建供十一桅商船停靠的碼頭。
海事都督府算了一筆賬後,提出條件:若由海商出資修建,海事都督府將提供各種方便。
海商們也算了一筆賬,覺得並不划算,放棄了這個打算,安心地組織九桅大商船船隊來往於廣州和淡馬錫間。
提出這個建議的實際上是鄭夢帆,他還說服楊邵仁、賈思宜等人一同參與此事。
此時,鄭夢帆與賈思宜正好在同一艘船上。他們組織了一個超大型商船隊,從廣州前往淡馬錫。
“浩文(鄭夢帆的表字)老弟的算計是好的,想借著十一桅商船之機,搶佔造船工坊的先機,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這筆賬還是一筆糊塗賬!”
賈思宜在鄭夢帆的造船工坊裡有份額,見謀劃失敗,自然有點失望,語氣顯得有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