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部分 (第2/4頁)
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折磨。
後來,因為實在算不上什麼大罪,宋神宗才下令把他釋放,將他貶謫到黃州(今湖北黃岡)。
蘇軾在黃州,雖掛了個小小的空頭官銜,實際上過著流放的生活。他窮得過不了日子。後來靠朋友的幫助,弄到一塊地,自己耕種起來。他還親自整理場地,在東邊山坡上蓋了一間屋。他的別號東坡居士,便是由此而來。
黃州有一個地方名叫“赤壁”,蘇軾聽說後,便邀友人前去遊覽憑弔。在那裡,他想起三國時期曹*和周瑜大戰的情景,觸景生情,十分感慨。回來以後,寫了一篇文章,叫做《赤壁賦》。
蘇軾不但是寫散文和寫詩的能手,而且在詞的寫作上也有很高的成就,他的詞開創了詞風中的豪放一派,他在遊赤壁之後寫下的《念奴嬌·赤壁懷古》是其詞風的代表之作: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
亂石崩雲,掠濤拍岸,捲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蘇軾是個博學多才的人,但是他在地理上卻出了一個不小的差錯。原來三國的赤壁在現在武漢的上游,而黃州卻在武漢下游。不過,黃州的赤壁卻因為蘇軾這一個差錯出了名。後來人們為了紀念這位大文學家,就稱它為“東坡赤壁”。
………【第十八節 司馬光與《資治通鑑》】………
司馬光,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人。宋神宗在位的時候,司馬光擔任翰林學士。
司馬光和王安石本來是要好的朋友,後來王安石主張改革,司馬光思想保守,二人因政見不合而斷了交。司馬光最後辭去朝廷職務,表示不願過問政事,離開京城,到了洛陽,關起門來寫書了。
司馬光對歷史很有研究,他認為治理國家的人,一定要通曉從古以來的歷史,從歷史中吸取興衰的經驗教訓。他很早就動手編寫過一本從戰國到五代的史書,並把其中的部分稿子獻給朝廷。當時在位的皇帝宋英宗認為這本書對鞏固王朝統治有好處,十分讚賞這項工作,便專門為司馬光設立一個編寫機構,叫他繼續編下去。
宋神宗即位以後,司馬光又把編好的一部分獻給宋神宗。
宋神宗並不信司馬光的政治主張,但是對司馬光編書卻十分支援。他把自己年輕時候收藏的二千四百卷書都送給司馬光,要他好好完成這部著作。還親自為這本書起了個書名,叫《資治通鑑》(“資治”就是能幫助皇帝治理天下的意思)。
司馬光回到洛陽之後,就專心寫《資治通鑑》,一共花了十九年時間,才把這部著作完成。這部書按歷史年代編寫,從戰國時期公元前403年到五代時期公元959年,記載了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歷史。
為了寫這一部巨大篇幅的著作,司馬光和他的助手們收集和整理了大量資料,除了採用歷代的正史之外,還參看各種歷史著作三百多種。據說,這部書寫成的時候,原稿足足堆放了兩間屋子。由於它的材料豐富、剪裁恰當和考證嚴格,加上文字精練生動,所以成為我國史學史上最有價值的著作之一。它對於後來的人研究歷史,提供了比較完備的資料。
在整整十九年時間裡,司馬光把全部精力放在這部著作上面,每天工作到深夜。到《資治通鑑》完成的時候,他的身體已經十分衰弱,眼睛昏花,牙齒大多脫落了。由於他在史學方面作出了貢獻,他被認為我國曆史上著名的史學家。
………【第十九節 楊時程門立雪】………
程灝、程頤兄弟北宋著名的哲學家、教育家。兄程灝,字伯淳,人稱明道先生;弟程頤,字正叔,人稱伊川先生。兄弟二人,家居洛陽,世稱“二程”,共同創造了洛學學派,是古代理學的奠基者。
程灝做過縣主簿,後來到朝廷太子中允;程頤曾任崇政殿說書官,是專門給皇帝講說史書的官員。兄弟倆都是道學家,為人持正謹嚴,十分講究禮節。人們也都很尊重他們,到他們門下求學的人特別多。楊時和遊酢就是其中的兩位。二人志同道合,常就一些問題做秉燭之談。
楊時跟一般文士不同,他雖然取了進士,卻淡泊名利,一心致力於理學研究,渴望達到高深的境界。當時程灝住在河南穎昌,楊時經常登門求教,以弟子禮事之,得到了不少教益。
楊時40歲的時候,程灝病逝。楊時感到特別悲痛,發誓要把先生的理論發揚光大。為了掌握理學的精髓,楊時決定奔赴洛陽,拜程頤為師。遊酢也不辭辛苦,與楊時結伴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