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部分 (第2/4頁)
打倒一切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第四節 中國共產黨成立】………
五四運動以後,各種新思潮如雨後春筍一樣湧現。馬克思主義開始在中國得到廣泛傳播,一批具有初步*主義思想的知識分子於1920年相繼在各地組成*主義小組。
在*國際的幫助下,1921年7月23日,中國*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召開。各地*主義小組推舉的12名代表出席了這次會議,他們是:湖南小組的*、何叔衡,湖北小組的董必武、陳潭秋,上海小組的李達、李漢俊,北京小組的張國燾、劉仁靜,濟南小組的王盡美、鄧恩銘,廣州小組的陳公博和日本小組的周佛海,還有陳獨秀指派的代表包惠僧。他們代表了全國50多名黨員。*國際代表馬林、尼科爾斯基也列席了這次會議。由於會場受到暗探注意和外國巡捕的搜查,最後一天的會議轉移到浙江嘉興南湖的遊船上舉行。
大會討論了當時的政治形勢、黨的基本任務、黨的組織原則和組織機構等問題,透過了《中國*黨的第一個綱領》。黨綱的主要內容是:確定黨的名稱為“中國*黨”;規定黨的奮鬥目標是以無產階級的革命軍隊*資產階級,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廢除私有制,直至消滅階級差別;確定黨內實行*集中制的組織原則,還規定了黨的紀律。大會還透過了關於當前實際工作的決議,確定黨成立後的中心任務是組織工人階級,領導工人運動。大會選舉產生了黨的中央領導機關——中央局,陳獨秀任中央局書記,李達任宣傳主任,張國燾任組織主任。
中國*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的召開宣告了中國*黨的成立。從此,在中國出現了全新的、以*主義為目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黨的誕生,開闢了中國歷史的新紀元,從此,中國革命的面貌為之煥然一新。
………【第五節 南昌起義】………
第一次國共合作期間,國民黨反動派先後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清洗**黨員和革命志士。**中央為了保住革命火種,決定在國民黨統治區中舉行武裝起義。
當時,**所掌握的幾支主要部隊,正集結在長江南岸的軍事要地九江及其附近。與此同時,國民黨內既互相爭鬥又互相勾結的蔣汪兩大集團,均以重兵集結在長江中下游兩岸。負責領導起義的前敵委員會,反覆考慮在南昌和九江舉行武裝起義的可能性。從當時敵我雙方兵力部署和雙方所處地理位置的特點看,在九江就地舉行起義是不利的。因為,沿長江南岸向東或向西都難擺脫敵重兵的攔阻。渡江北上舉行起義的地點選擇在地處九江以南的南昌。這是因為,在軍事地理方面,南昌具有多方面的有利條件。
南昌距敵重兵集結的長江沿岸較遠,距離九江約*公里。南昌發動起義後,能較好地擺脫敵主力的威脅。後來起義的實際情況果然如此,南昌起義前後,部署在長江沿岸的敵重兵一直未能對起義行動構成直接威脅。
南昌交通條件便利。根據當時的交通設施和軍隊的裝備水平,地面部隊實施快速機動的最好方式,是鐵路輸送或水上輸送。南昌與九江之間,有一條當時南昌惟一的鐵路——南潯鐵路,起義軍正是利用這條鐵路,迅速從九江開至南昌。起義軍利用鐵路輸送完畢後,立即實施截斷,並以兵力警戒,從而切斷了南昌與外界的鐵路通道,使敵無法利用。南昌與外界聯絡的最大的水上通道,是縱貫江西南北的贛江。而南昌所在的贛江段江面寬,航道淺,稍大一點的船隻即無法透過,南昌周圍的敵軍在起義軍舉行起義時,無法迅速趕到南昌。這在很大程度上減輕了起義軍的敵情顧慮,有利於起義的順利進行。
南昌地區有利的地理環境,成為南昌起義勝利的重要條件。它不僅使起義軍一夜之間速戰速決,全殲南昌城內及近郊之敵,而且使起義軍在沒有遭到敵主力直接攻擊的情況下從容撤離南昌。
1927年8月1日,周恩來同志按照黨的決定,和朱德、賀龍、葉挺、劉伯承等同志一起,領導了南昌起義。經過幾個小時的激戰,全殲守敵,佔領了南昌城,發表了《八一起義宣言》等革命文告。
起義軍於8月3日至5日,分批撤離南昌。起義部隊在南下途中作戰失利,部分武裝在朱德、陳毅同志的率領下,開赴湘南地區,繼續堅持鬥爭,另一部分部隊轉戰到了海陸豐。
………【第六節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制造“柳條湖事件”,對中國東北地區發動了武裝進攻。
柳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