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馬行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成秋屏導演對心理學中一個概念的具現化。而這個概念或許應該是關於人格結構的一個理論:自我、本我、和超我。簡要和不夠精準地解釋一下,本我大約是代表**,代表一個人內心最初始的需求;超我代表道德,是對**的制約;而自我則代表著處於本我和超我之間的、做出執行和判斷的部分。”
“讓我們回到電影。在《‘我’》中,袁曼一開始就是一個普通的女孩,雖然十分驕傲和敏感。我將她看做是‘自我’。而在袁曼對於自己的不滿和強烈想要變得更加完美,更好的意識之下,才出現的第二袁曼,難道不可以被看作是代表袁曼內心渴望的‘本我’嗎?其實在影片中,袁曼和第二袁曼的差別並不是那麼明顯的,在一些地方,二者合二為一的暗示是存在的。袁曼的神經質,不斷苛責自己,不斷想要得到重視,甚至在後來採用很幼稚而缺少理性的方式想要奪回自己的身份,這一系列的舉動,並不像是‘自我’的舉動,更趨向於‘本我’自然的表現。這個時候的袁曼,是袁曼嗎?還是第二袁曼呢?”
“而最後袁曼被第二袁曼所取代,當然,大家都覺得是這樣一個意思。但是這是有成秋屏導演刻意在影片後半部分將鏡頭落在袁曼身上的拍攝方式影響的。我們下意識認為,鏡頭所跟隨的那個人,就是袁曼,所以是袁曼變成了半透明的模樣。但事實上,為什麼不可能是袁曼壓制了第二袁曼。在理性支配下行事呢?就像袁曼床鋪上的白色枕頭,最後變成了黑色。這可以理解為本我對於自我的侵蝕,和**的擴大,也可以理解為混沌的迷霧。被冷靜理智所取代。到底這一系列的暗示是什麼意思,或許還需要更多的細節才能得到答案了。”
“本我和自我之外,我將媽媽這個角色看做是‘超我’的存在,這一點雖然在之前論證了三人一體,但恐怕依舊會有許多人並不特別贊同。但是我們的結論,總要從電影本身出發來判斷的。”
三個“我”的理論,是這幾年心理學界才新誕生的理論,因為自己的朋友,蘇司並不是不知道,可他並沒有想到這一點。在羅婷的影評中,卻陡然發現這樣的解釋才是最貼切的。甚至於,比他自己的多重人格的解釋更加合適。至少,他並沒有將媽媽這個角色考慮在內,以至於分析中留下了許多的漏洞。
“接下來。我們先以相對大眾的,是本我對自我侵蝕成功的邏輯來進行思索。”
“超我的道德,是節制本我的**的。我們可以發現,在《‘我’》中,第二袁曼出現的時候,都是帶有一定壓制,攻擊的傾向的。無論是對袁曼冷嘲熱諷。還是在學校表現得完美無缺,這都是想要變得完美的袁曼內心的渴望所反映出來的。所以第二袁曼從不低頭,從不認輸。但是在最後,她直接對媽媽道歉並服軟了。即使從劇情中看這是她冒充袁曼的最後一步,但這一幕的出現,已經是一種道德對**的節制。”
“其次。超我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種夢想,可以說超我應當是一個人理想中的自己。而媽媽的存在,無論是令人感到安穩,誰都要取得她的重視,還有對於整個家庭的控制。都意味著一種地位。”
“關於媽媽代表超我這一點,應當沒有更多的疑慮了。最後一點問題也可以在觀看電影的時候發現。即使整部影片中,媽媽並沒有露出眼睛以上的面孔,可是對比下頜嘴唇和鼻樑的樣子,仔細比對就能發現,即使經過了化妝刻意擴大差異,即使研製人員表裡含混了過去,但媽媽的扮演者,就是成秋屏導演。三個同樣演員的角色,代表三個不同的‘我’,這才是這部影片的核心,這才是這部影片之所以叫做《‘我’》的真正緣故。”
這才叫精彩!
蘇司深深吐了一口氣,他對自己的分析本來還很滿意,至少給出了一種解釋方式。但是在羅婷的細膩猜測之下,特別是關於到底是第二袁曼代替了袁曼,還是袁曼壓制了第二袁曼這一點上,他幾乎都被對方征服了。能夠想到這麼多細節,不愧是影評圈有名的大咖。
只是,即使是他,也忍不住想要再去看一次《“我”》了。只為了再度印證這篇影評中提到的細節,甚至分析更多出來。
第361章 成年禮的準備
“真是好複雜,為了看懂這篇影評我專門去借了圖書館心理學的書,結果正好趕上最後一本,其他的估計也是被看了影評的人給借走了。”北堂靜捏著刊登了羅婷的影評的報紙,和徐愛媛手挽著手向電影院門口進發,也是巧合,又一次北堂靜去採訪女權運動的時候,和徐愛媛一見如故,如今已經成了好友了,“要是沒有看這篇影評,我覺得我肯定會像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