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讀者心態 折射職場小說價值曲線
當年那本紅遍中國的《誰動了我的乳酪》,開創了“心理自助圖書”的圖書新類別。今天的職場小說也一樣,在《圈子圈套》、《輸贏》、《杜拉拉昇職記》這幾本暢銷書的開拓下,它終於名正言順地自成一類並持續高燒。
很多人從不同視角給了這種熱度自己的註解。最通俗的是,人越長大越現實,既然做不了比爾·蓋茨,倒不如想想辦法,看能不能混個所謂的中層幹部來得實際;最不客氣的是,職場小說只是書商炒作形成的話題,是諂媚的商業化出版物。
說這話的人,多少帶著點不甘的情緒,傳統文學再也無法與大眾文學抗衡的現實,令純文學作家更加寂寞。
讀者心態在變化,這種變化也描繪出了職場小說的價值曲線。三年前開始流行的商戰小說,可謂是懸念與情節的堆砌,再嵌入銷售技巧、鬥爭招式,用出版人方希的話來講,那是武俠小說在商業語境下的還魂。而今我們看到,平和、溫暖的職場小說開始被越來越多的職場人所接受,比如今年開始走進讀者視線的《米婭,快跑》。終於有人給了職場新的定義,這裡也許是鬥獸場,但這裡更是人們成長的地方,這裡激情又平淡,這裡殘酷又溫暖。職場小說,正向著職場的真實面目靠近。
或許有人質疑這些業餘作家的文學素養,或許有人嘲諷它們難登經典的廟堂,但似乎沒有人關心今天的暢銷是否能成為明天的經典,對他們來說,寫出故事,記錄生活,足矣。
喜歡職場小說的N種理由
明銳:上市公司行政主管 32歲
我是職場小說的“瘋狂粉絲”,在閱讀職場小說時,除了“術”的層面的獲取外,閱讀職場小說的樂趣包含著強烈的“替代性*”的成分。
小說裡的職場人生,跟我的處境有相似之處,不得不在上下左右的縫隙中周旋,有心理上的釋放感。《做單》說的不正是我們這樣的“70後”職場中人嗎?不停地向前衝,但自己知道自己身後有個空處,自己知道自己心裡缺了什麼。
而喜歡“杜拉拉”的原因,因為這本書恰巧觸及“麻雀變鳳凰”的普遍期許。一個草根出身的外企白領,做著一份不高不低的人事行政經理的工作,拿著一份不多不少的薪水,經歷著職場的勾心鬥角、起伏沉落。這正是大多數70年代生人的白領縮影。在情感層面,和大多數70年代生人相似,杜拉拉冀望透過個人的努力、爭取,甚至是鑽營,獲取理想的生活。
妮娜:辦公室秘書 25歲
我最喜歡《米婭,快跑》,因為在這裡我找到了自己的影子。這本書淡去杜拉拉式的高高在上的視角,刻畫了一個有性格獨特的女孩在“伺候”6個個性迥異的老闆的過程中成長的故事。米婭所遇的6個老闆,有的對她牴觸、厭惡,也有對她欣賞、保護的,在米婭逐漸由一個職場新人,轉化為一個頗有城府的職業女性的過程中,不失風趣和自嘲意味的米婭最後悟出“聰明地混”的職場生存哲學,大大消解了杜拉拉所營造的“包贏不輸”的充滿自戀意味的人生幻覺。
小輝:商場經理 28歲
如今職場中的激烈競爭使得不少人產生了職場焦慮情緒。但現實職場環境中,職場人在工作中面臨選擇、所得、壓力、恐慌之時,並沒有一個能夠有效宣洩的途徑供他們去尋找共鳴,尋求答案,尋找勇氣。尤其是在如今席捲全球的金融危機影響下,白領們都對職業生涯惶惶不安,而職場小說從這個方面彌補了我們這些人的需求。
丹丹:保險公司業務經理 29歲
職場小說之所以能夠吸引我,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在於它是現實職場的真實縮影,讀起來非常的真實和可信,彷彿就在身邊;這和讀名著顯然不同,自己很容易產生共鳴感。例如諱莫如深的職場人際關係、爾虞我詐的職場*、職場中的情感,這些問題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都會碰到。另外我聽過這樣一種說法:我們所接受的教育,是與社會實際相脫節的,主要表現在技巧性的東西教得少,比如人際交往和專案管理方面;而職場小說正可以在這方面作一個補充,讓讀者瞭解到實戰中的一些觀念和情況,職場生活已經是都市生活的常態,我們這一代年輕人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個人生活,如何面對各種挑戰、如何適應社會,需要透過一種方式來獲得經驗。這或許正是職場小說能夠在白領中風行的原因。
珉珉:物業公司人事部經理 36歲
畢竟暢銷的職場小說的作者大多有過一定的工作經歷,甚至很多人還是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