蒂帆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悠悠閒閒道:“方侍郎和人家談妥了,林丞相才來,來做什麼的?這種事,必定有文書啊,林丞相來,就是來畫個名字的。”
呂豐一下子跳起來,點著李小么,又回手用力拍著自己的腦袋。
這麼簡單的事,他竟然沒想到。這有什麼難的?夜裡摸進林丞相的營帳,翻出來看看不就成了?!他生生讓這小丫頭給繞暈了。
第二天一大早,呂豐就啟程往南邊追林丞相的隊伍去了。
李小么和魏水生、李宗貴在唐縣逛了一整天,鄭城不能再去了。離筆架山最近的,就是這唐縣了,往後買糧買布買油鹽醬醋,打聽個訊息什麼的,都得到這唐縣來。
三個人細細看了一天,又住了一晚,第二天一早才啟程趕回筆架山。
隔天,呂豐就趕了回來,吳國和北平國的協議十分簡單,沒幾條,鄭城交還吳國,允許北平國借道鄭城一年,一年裡,吳國每月供給北平軍軍糧三萬擔,每月初一在鄭城北門外交割。
李小么聽的愕然的合不攏嘴,原來北平國是想借道鄭城,兩邊夾擊梁國。
這麼說北平是一心一意要吞下樑國了,至於吳國出不出兵,他們其實根本不在乎。
吳國竟然還答應每月供糧!照她的盤算,別說供糧,就是跟北平國大要一筆買路錢,只怕他們都得答應!
這會兒,北平國必定不敢跟吳國交惡,這幫混帳,做了這麼大一筆虧本生意!
這些都跟筆架山無關,李小么也就是轉了一下念,罵了幾句,也就拋之腦後了。
每月供糧三萬擔,這糧從哪裡來?現在這會兒可是冬天,這是北邊,一年一熟,到明年麥收,還有小半年呢,看來糧價要漲!
李小么和李宗梁、魏水生幾個一說,大家都覺得有道理。
這一個月三萬擔不是小數目,南邊又在和南越打著仗,池州府一帶成了戰場,這收成上就不能指望了。太平府去年旱的厲害,這多出來的錢糧,自然都是從百姓身上壓出來,李宗梁急忙安排人往鄭城、唐縣兩處買糧,能買多少買多少,山上的存糧可不多。
可他們知道的還是晚了,鄭城不提了,嚴府尹走後,方侍郎留下來兼了府尹,這城裡按人頭每天定量供糧。往日熱鬧的糧食市乾脆關門大吉。
唐縣還是一樣熱鬧,可糧價卻是一天一個樣。
官府出面,唐縣有戶籍的,按人頭,每人每天兩斤平價糧限供,別的,再想多要,只好隨行就市。
筆架山上忙了七八天,也沒能買幾斤糧食回來。
李宗梁只好每天多安排人手進山打獵,醃曬肉食,多吃肉少吃米麵。
李小么和李宗貴仔細算了算,山上的存糧勉強能撐到明年春末,等夏天來了,地裡莊稼長出來,能吃的東西就多了,南邊的米糧也該運過來了,這饑荒應該就能抗過去了。
可情況卻比李小么預想的要壞的多,這每個月三萬擔糧,看來竟全是從附近幾個州縣抽調過去的。
北地本來就不富裕,又是臨近年關,寒天凍地。稅吏、衙役們個個都下了鄉,按鄉、按人頭收糧。
鄭城不提了,先前因為清野,已經是百里無人煙,如今緊挨著鄭城的唐縣、和縣等幾個縣,也因為這強徵,處處倉皇零亂起來。
春節沒到,筆架山下漸漸就有了扶老攜幼、推車揹包、三五成群的逃荒逃難的人群。
不過這回不是往南、往太平府去,往南到處設著關卡,沒有路引,不準南下。
只好往北,往北平逃,牧守鄭城的方侍郎睜眼閉眼,根本就不管那些成群結隊逃往北平的百姓,北平軍更乾脆,撤開條通道,沿路竟然還設了指引,一幅熱烈歡迎吳國百姓往北平去的樣子。
李小么和呂豐、李宗貴跟了一趟,奇怪之下倒也釋然。
往南去,要過年了,沿途各縣要粉飾太平,這幫叫花子過去不好看,除了影響縣容,還要花錢救濟,自然是誰也不願意讓他們去。
往北平,北平是出了名的地廣人稀,缺人不缺地。那兩兄弟猴精猴精的,連年征戰,添丁進口這樣的事肯定是求之不得,人肯定是越多越好,肯定是巴不得呢。
再說,這逃難的,都是吳國百姓,北平的百姓施捨之餘,非常有利於增加作為北平百姓的驕傲之心情。
呂豐被李小么的分析逗的捧腹大笑,這小丫頭說的倒是很有那麼幾分道理。那兩兄弟,確實猴精猴精的。
這亂世,也嚴重影響了筆架山的生意。
鄭城的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