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過十一人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作了不少改造,但主要特徵未變。
東海漁民喜愛的十字襠龍褲,就是吳越古風在漁民服飾習俗上的集中體現與發展。
清末民初,漁民中盛行用藍色或青色斜紋花其布料,製作十字襠龍褲。這種龍褲,褲腰
兩邊有七彩絲線繡上“八仙過海”圖案,或是繡上觀世音菩薩的蓮臺祥雲,或是繡上青
松白鶴,還有黃龍飛禽等圖樣;腰身前後褲子上,再分別繡上“順風得利”與“四海平 ;安”等祈求平安豐收的字樣。
明清兩代及民國早期,漁船上服飾穿著,還有等級分別。如春秋汛漁船上不管是船
老大、還是船員,都穿單褲,但到夏汛,老大穿長的薄質布料褲,而船員則穿短褲。這
是因為老大一般只管操舵等,下網、拔網和起魚貨等活,都是船員承擔,海水、魚腥容
易沾溼沾汙衣褲,故而船員大都穿短褲。隨著時代變遷,漁民服飾習俗上的這種現象也
漸漸消失。
3。漁民衣著演變
漁民在海上勞作時的外層保護性服飾,舊時是用龍頭細布或帆布,製成長布襤、袖
套,然後用桐油抹幾遍,有防水滲透作用,漁汛勞作時系戴。橡膠和塑製品面世後,逐
步改用橡膠或塑制布襤、褲和袖套、手套,漁撈服飾條件大為改觀。
漁民出海,原本是不分春夏秋冬都打赤腳,只是在下雪結冰天,帶雙蘆花蒲草鞋到
船上,返航上岸時才穿上。六七十年代以後,也逐步改穿“半截靴”、“長統靴”,均為橡
膠制。現時也有連褲帶靴,船上再看不到打赤腳拔網操作了。
近年來,隨著改革開放,漁民的生活不斷改善,穿著起了很大變化。運動衫、t恤
衫、夾克衫、閒暇裝等已很風行。
五、漁民交通習俗
1。漁民交通習俗
漁島的交通習俗,可說是離不開一條船,圍繞一個“海”字。漁島交通便利在於海,
交通阻隔也在海,取決於用於交通的船的大小與條件優劣等等。海上交通又免不了要與
風濤搏鬥,舟船對於海島人的性格也產生了巨大的冶鑄作用。
漁島交通習俗,不可避免地受到吳越古風的薰陶與影響。古吳越沿海地區,是中國
舟船的發源地,早在史前時期已通舟楫用以交通,即有“越人便於舟”之說。到春秋戰
國時期,吳越沿海造船與海運已很發達,越人“以船為車,以楫為馬”,而吳民則素稱“不
可一日廢舟楫”。舟山列島地處吳越海上交界處,對內可達長江、錢塘江,對外可通四海
大洋,周圍島嶼之間又各自孤處,內外交通,唯有船楫行於海。《越絕書記地傳》之“東
海”“外越”,應指東海島上之越人。而舟山列島地處東海外海,其島上先民,乃是“東
海外越”人無疑。東海小島上之“外越”,應是所有越人中最善於駕駛海浪的弄潮兒,也
是海上交通的強者。
2。漁民交通工具演變
漁島先民交通,先是用獨木舟,後隨著造船業發展,船舶逐漸擴大,航海技術也不
斷改進,但總還是漁航合一,長期沒有專門用於交通的客航船。漁民要進出海島,要麼
用自己的漁船載送,要麼搭乘他人之船。至明代以後,出現了漁行、冰鮮船,由於其往
來於海島與大陸之間,可為漁民對外交通提供便利,漁民便俗稱“乘便船”。以後出現專
門的客航渡輪,乘客輪外的所有船,統稱“乘便船”。
3。漁民交通工具改進和經濟發展
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經濟收入增加,生活水平提高,漁島人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
刻變化,交通習俗不斷轉變。最明顯的一變,是千百年來漁民交通一圖省錢,二圖方便,
而不問舒適與否,對安全也並沒考慮那麼周到。如今有了重大變化。不管是漁民,或是
其家眷,或是漁村中做生意的人,進出海島,或是島際往來,既要講安全,又要講快速,
還要求舒適。
總之,祖祖輩輩生棲在海島上的漁民,在獨特的生活環境中,孕育了獨特的生活習俗,
為海洋文化、海洋漁文化增添了光彩。
漁民特定的生活習俗,就是一切都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