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蓋有獎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迅不便,大軍經過時,代郡百姓打聽下才知曉劉曄迴轉訊息,於是經過之地處處夾道相迎,奉上土產水酒等物送與沾了光從未有此體驗的兵士們
其實,無論在哪個時代,百姓都是最容易滿足的人,能有一口飯吃,他們就不會多想;能讓他們富足,特別在有別處明顯作比較的亂世年月中,他們就會把統治者供奉在心間,感恩戴德……
代郡百姓分為兩大類,一是本處居民,包括漢族與歸化胡族,兩者幾乎各佔半數,共計二十餘萬。二是於後來劉虞施行寬政後青,徐四州遷徙而來者,人數近五十萬眾。
幸得當時劉曄與田豐緊急商議後,由郡府出面,安置流民,放農具,種子等著其開墾荒地,待有收成後前兩年上繳一半,其後農田歸屬百姓,上稅三成。
莫以為如此稅率太高,當時的百姓在豪強地主壓榨下,自身能留有兩成便算是那位豪強大善心了。也正是因為如此緣由,陶謙在徐州已經開始,還有後來曹操,袁紹也紛紛採取的屯田制度,上繳一半糧食的規定才能迅得到民心支援,可以多開荒地而不擔心豪強們又來兼併豪奪。
因為劉曄這些寬政,又兼得靈活處理,使商業往來更加頻繁方便的“代郡商會”所得豐厚稅利支援,這種多過本地居民一倍有餘的移民們才未與之生無法調和的矛盾衝突。
現今兩年一過,見到果如劉曄先前下令那般只繳三成,家中有了餘糧,不再擔心忍飢挨餓的百姓們如何能不對他更加支援?因為劉曄已得封侯,故而屬地百姓們皆親切敬呼他為,先前薊城傳開的“安平君”稍加改動後更貼切的“安平侯”
劉曄軍中平時不禁家書,凡士兵一年內可寫兩次信交由上官檢查內容,然後統一差人送回。所以這次劉曄帶來兩萬原屬於上谷,後被留於薊城聽命的兵士們,有家人者皆是在知曉情況後或請他人代勞,少數自寫家信傳回,其親人聽聞情況,多有舉家往遷此處者。
就著一路行來被慰勞的高昂士氣,劉曄回代郡城後,令其由張飛統領,閻方副之,整日操演不休,有劉曄本來三萬人作榜樣對比,自然讓這些身體素質不弱,卻是少於訓練的新兵們咬牙堅持,想早日有所成就,歸屬在劉曄直屬麾下。
另派出數百斥侯,教其細作偵察情況再來回報。
這一日傍晚,劉曄宴請蔡邕,張飛,趙明,齊周,閻方還有一干已教授數百學生識字十數位“名士”,宴罷,遣散其餘不相干人等後,劉曄先問蔡邕道:“伯喈,可有一位名喚典韋者前來投靠?”
“可是那位能力舉千斤的勇士典韋?確有此人,大約三月前來此,然他來卻是投軍,並未多言其它,吾見其於招賢館中舉起千斤巨鼎勇力,便先委於什長,近段時間在剿滅流竄於境內一支匪賊戰鬥中,一人獨殺近百賊人,積功至小校,統領數百人,因其武勇罕見,故而吾能記清。”
蔡邕見劉曄最先問起卻是此事,正好腦中印象頗深,便回答出來。
“這典大哥也是……翼德,你別說不知情況!怎麼不告知伯喈,讓其知曉典韋乃是我所請來之人?”
劉曄一聽就明白過來,只怕是典韋不想靠他關係走“後門”捷徑,反而想靠自己實力一步步爭取了!
“主公,這可不能怪俺,想這廝一來就板著臉,二話不說先與我打過一架,後來俺才知道他回到陳留時,知劉氏之子已死,連同收留他的那家農戶也沒能倖免,他愧疚於心,仔細打聽知是李永那廝親友所為,趁夜潛入殺之後,這才來北地相投。你知他那脾氣,又倔又硬,說他自己‘堂堂八尺男兒,有力在身,為何建功不憑自身?’,這般不許我多說,次日直接往招賢館,示力錄用後投往軍營之中。”
張飛口中大呼冤枉,趕忙大倒苦水,雖說他本身精通書畫,可最多興趣還是領軍衝殺,與齊週一樣。如此一來,雖與蔡邕能說得上話,他卻不想多費時間在此種閒事上。同樣,蔡邕身系劉曄一郡之託,更兼有現今田豐離去,許多劉曄先前定下策略需得時時跟進,自然忙得不可開交,只是他自己頗為喜好這種能一展才能的生活,樂在其中罷了。
真如此?”
劉曄眼前一亮,初始未見得他們稟告,還以為出了何種意外,典韋未到此處,心底頗有幾分遺憾,卻想不到這確認一問卻是問出這般細由來。
得到兩人肯定回覆後,劉曄點點頭道:“知人善用,為上官者自當如此,典韋有萬夫莫敵之勇,幾與翼德不相上下,如此身手,坐等他緩緩積功升級,卻不知需要何等年月去了!明日吾便傳令,著其為護軍校尉,領五千軍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