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部分 (第3/4頁)
一半兒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屯田戍守了,沒有再回來。
這十年倒有九年荒的時代,有點辦法的人,都走了。周芷若最小的一個舅舅,在母親去世後,也背井離鄉,不知去了何處。
周芷若的外祖家,雖是書香門第,屬於儒戶。儒戶的設定,本來的意思是優待和保護讀書人,但實際上儒戶在元代地位極低,有道是九儒十丐,儒生只比乞丐的地位高一點,他們負擔的差役也很重,範圍又廣,故此周芷若的外祖家中即使有三個男丁,也很難維持。
元時自成吉思汗以來,就有不斷地從被征服地區遷人口到嶺北等地充實人口供養蒙古貴族的做法,江南的“南人”,自然也有很多被抽調的。而由於沒有實行定期籍戶的制度,所以元代脫離戶籍到別處求生的情況越來越嚴重,之後元代不得不特設了專門管理這些人的官員,同時也負責這些人稅收和勞役問題。
本來元代的的戶籍,採取的是在宋代鄉和里正的基礎上,加一種社的制度,每五十家設一社,有社長。
而窵戶想要改變戶籍,原本是要在原住地之外的的定居地的當地政府申請行移戶籍,由原籍官府倚除的。但是元末流民太多,往往只要社長允許,也就可以了。窵戶這一制度,事實上在元末也已經如同取消了一般,很少有人再提及。
周遠達當初離開集慶,就屬於脫離了原籍的,元代稱這種人叫窵戶,納的大多是丁稅。所以對於周遠達來說,除非回到集慶,不然在哪裡,對他來說並沒有太大的差別。當然,這仍然是相對於江北來說的,到了江南,則又有不同。
第四章 落戶定遠
卻說周遠達見妻子孃家的人都不知去向,便想在這邊重新定居下來——房子的事不是問題,住在薛家的人很快就搬了出去,把薛家的老宅讓了出來。
這倒不是說薛家在當地受人尊敬,所以沒有敢來佔薛氏孃家的房子,而是人口流動太過迅速,空著的房子時時都有,而且薛家的這宅子也不是什麼豪宅大院,不過是三五間小屋罷了。周遠達夫婦也只需兩間小屋便可,而這裡住著的原是福建那邊來的流民,也不是本地人,見薛家有人回來,也不敢得罪周遠達,便搬去了另一處空房。
於是周遠達一邊在江上捕魚,一邊讓妻子在村子裡略討些活計——薛氏的針線女紅,本來就是一等一的。原先在荊北時,薛氏的針線活也補貼了不少家用。但是如今這村子,早已不是當年了村子了,且不說那些從別處遷來的人,便是以前與薛氏有些交情的,見原本就不寬裕的收入,又被薛氏搶去一部分,哪還有不嫉恨的。
這下關於薛氏當年私奔的話題漸漸又流傳起來——彷彿薛氏就是一個不知檢點的人。於是,找薛氏做針線活和漿洗活計的人也漸漸少了。
就這樣又過了小半年,轉過年來等周芷若也已經過了週歲了,周遠達知道妻子在這種環境下心情多有不快,便又帶著妻女走了——這裡的人看他們的眼光,已經令他知道這不是一個可以安生過日子的地方。
周芷若也是心疼母親,見父親攜了母親離開,心中也是高興——前世她記憶中只有父親,母親的記憶幾乎沒有。再加上父親死得也早,所以她極度渴望父愛和母親,才會把滅絕的話奉為聖旨一般。
如今見到父母感情深厚,父親又疼愛母親,心中也是暖洋洋的,頓時覺得這世界還是很明媚的,能夠重生一次,真的挺好!
——能得一心人,白首不相離。
也許自己的父母,會是這樣的一對吧。
周芷若忽地又想起張無忌來——也許他,真的是一個好人,但卻不是一個好男人,好丈夫!他夠的體貼,但是卻沒有像周遠達這樣的替人著想,反而要別人來替他著想。所以,適合他的,應該是為了她不顧一切的趙敏,而不是顧忌多多的自己吧!
想到此處,周芷若下定了決心——如果要把自己的父母捲到這亂世大勢的洪流中去才能得到那份愛情,那自己絕對是要遠離張無忌的。
但是此時溫州發生了海溢和地震,很多難民往北邊逃來。周遠達知道南邊暫時也去不得了,便駕船渡江,往北而去。
過了江,二人棄船登岸,周遠達尋人將這船賣了,想在江對岸的村子裡找一處可以安居的地方。
江對岸是滁州。元代的滁州,下轄清流、來安、全椒三縣。周遠達過江後便到了滁州的縣治清流縣。但是清流縣郊的幾個社的人口都流散得厲害,也找不到社長和管理的人——沒有辦法,只得再往北,到了來安。
這日到得來安縣的郊外,周遠達夫婦走得累了,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