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鐵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讓陳默去拿錢,一方面是買軍械,另一方面也是為了行賄用。
就兵仗局大白天的領導幹部聯同底下人一起聚賭,這單位的整體作風肯定好不了。也幸好內廷沒個監察機構,要不然上下一通報,兵仗局多半要換茬人。
作風不行的單位,錢這東西就是最有效的通行證。
雖有張誠可靠,良臣卻不敢老氣橫秋,王大拿是準了按價購買,也可以給良臣便宜一些,可軍器庫的東西質量如何,良臣一無所知。
這就很容易發生一個問題,那就是良臣給了錢,買到的卻是爛貨。
據良臣前世印象,明末的很多武庫都是一塌糊塗,不但做工粗糙,質量更是差得不能見人。很多弓箭一拉就斷,火銃的炸膛率也是奇高,導致後期明軍作戰時往往不敢使用火銃。盔甲方面更是粗製濫造,一些地方甚至以紙甲代替棉甲。
九邊及內地衛所,在武器裝備這方面可以說八成是癱瘓了的,只有將領的家丁裝備稍稍拿出手。普通士兵的武器差得離譜,因而戰鬥爆發後,往往就是一波流。
非家丁計程車兵充作炮灰消耗掉一部分後,家丁鼓起勇氣衝一下,然後戰鬥就結束。
結果,看運氣。
碰到流寇,或者比自己還差的蒙古人,自是捷報飛傳。
碰到武裝到牙齒的滿州軍隊,則是頻頻求援了,最後則是直接投降保命了。
究其根本,其實還是錢的原因。
明朝沒錢。
但,不是國家沒錢,是皇帝和朝廷,還有軍隊沒錢。
錢有很多的,隆慶開海至明亡,單是海外流入大明的白銀就高達幾億兩。
然並卵,國庫沒見著這些錢。
去哪了,這就不是幾句話能說清的問題了。
歷任大璫們要改革開放,不是說大璫們個個是時代潮流,知道歷史發展,而是他們清楚一點,他們所依賴的皇權受到了動搖和威脅。
維護了皇權,就是維護了他們。
狐假虎威,狗仗人勢的前提,是虎要有威,人要有勢。
什麼東西才能維持皇權,除了錢,還有其它東西麼。
有錢,才有一切。
很多人說張居正改革,給明朝多續了幾十年命,所以張是能臣,是了不起的大人物。
但太多人忽略一個現實,那就是張居正的改革從頭到尾是得到了內廷支援的。
這個內廷支援的代表人物就是馮保。
單說張居正好,能幹,了不起,卻不提以馮保為首的內廷為改革提供的支援力度,顯然,是不厚道,也不公平的。
崇禎以前,明軍武備稀爛的現象還好些,崇禎以後,就嚴重多了。等到了軍頭和士紳勾結成為軍鎮後,除了推倒重來,任何改革都無濟於事。如崇禎後期的關寧集團,就是典型的遼東將領和士紳官員組成的利益集團。
槍桿子和錢袋子、筆桿子合在一起了,喝滴滴畏都沒用。
不容抹殺的事實便是,遼事以來,遼軍從來不是戰鬥主力,也不是犧牲主力。戰死遼東,保衛大明的軍隊八成來自於客軍。
浙江、湖廣、四川、京畿、山西…
獨,無遼軍。
或許,是因為一個投降了可以回家,一個投降了也回不了家吧。
及至到了南明時期,主要戰鬥力依舊是家丁性質的親軍。如孫可望北伐靠的是親軍“駕前軍”,李定國那邊同樣靠的是本部,被清軍蔑稱為“老本賊”的晉府西兵。鄭成功那邊也是一樣,能打的是其花重金打造出來的鐵人兵。
可以說,往往一萬人的明軍,真正稱為戰兵敢戰之士的不會超過五百人。
所以,一場大戰幾萬乃至十幾萬大軍集結,悲哀的是真正能打的只有幾千人。敵人,卻是個個能打,這仗,如何打法。
這種現狀,明朝的有識之士不是不知道,然而因為從上到下的體制已經運轉不靈,貪汙之風盛行,漂沒成了公然的規矩,對待匠人士兵更如奴隸一般,單憑几個有識之士斷然是難以轉變這種風氣和積弊的。
反觀滿州方面,所謂創業艱辛,稀少的人口註定滿州對武器裝備的重視要遠超於明軍,寧少不爛,以精製多,一場場戰鬥下來,滾雪球般壯大,龐大而又老邁,且被內亂折騰的就剩最後一口氣的明朝,當然撐下不去。
良臣現在要走的也是精兵道路,所以他要開一個好頭,一定要給自己計程車兵配備最好的武器,保證他們不會因為武器弱於對方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