傲骨鐵心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內書堂的化淳?
良臣下意識的朝聲音傳來方向看去,見兩個太監正向這邊走來。
說話的那人,年紀約摸四十許歲,從其說話語氣不難聽出,此人身份肯定不低,要不然也不會隱含得意之色。
只是,那太監身上所穿的服飾讓良臣有些愕然與詫異,如果他沒看錯,這位公公穿的跟影視劇中的朝鮮國王衣飾如出一撤。
藩屬國王與太監衣服一樣,頗是稀奇。良臣無意考證到底怎麼回事,向那太監邊上名為化淳的年輕人看去。
此人,勾起了他的好奇心和興趣。
年輕人倒跟他小魏公公一樣,都是青袍子,但看起來卻比他小魏公公得體許多。
單論外表與氣質,年輕人真當得起儒雅一說。
小魏公公身上,則更多的是體現出了憨厚的氣質。
憨厚這個詞,可褒可貶。往褒義說,即是忠厚老實,可堪重用。往貶了說,就是愚木一根,不堪雕刻。所以,被人說憨厚者,得反省自己是不是經常表現的腦子不大夠用。
明末有名太監叫化淳的除了曹化淳外,良臣想不到第二人。
崇禎朝有三位大璫,曹化淳便是其中之一,另兩位則是高起潛和王承恩。
高起潛之所以有名,自是與害死盧象升有關。
不過大背景卻是崇禎與兵部尚書楊嗣昌力主和議,攘外先安內。盧象升卻是堅決主戰,內外一起平,內寇要鎮壓,外敵更要抗擊。
這就像了南宋初年高宗趙構想和,大將岳飛卻要北伐到底的舊事。身為奴婢的高起潛,自是奉帝之意行事,對盧象升百般掣肘,不發援軍,致使盧象升孤軍作戰,兵敗殉國。
但要說高起潛是個十足的惡人小人,也不合事實。事實上,高起潛的種種所為除了迎合崇禎心意外,更多的是受了其幕下一個叫馬吉翔的人蠱惑。
這個馬吉翔後來做了永曆朝的首輔,直至死在緬甸。要說明末最大之禍國小人,馬吉翔絕對可以排進前三。明朝徹底滅亡,此人出力甚多,勞苦功高。
良臣與高起潛在通州有過一面之緣,跟二叔一樣高現在也未發跡,且經歷和二叔也差不多。都是成年之後淨身入宮,這種人,除非命運垂青,否則萬萬是敵不過內書堂出來的那幫太監精英的。就良臣上次見他的落魄樣子,多半也就是個火者。
然時也命也,二叔傻大個成了九千歲,高起潛同樣也成了崇禎朝的大璫。所以,看人,不能看眼前,不能看一時。莫欺少年窮,有時候不是一句戲言,而是真理。
高起潛最後似乎是在北京城破後投奔南都,被弘光召用為京營提督,清軍過江後被部下軍官強迫降清了,此後便於史書中失去了蹤影。
相比高起潛,王承恩顯然於史書評價甚高,此人一生沒有監軍經歷,也未有惡跡傳出,一直是在宮中伺奉,最後城破與崇禎一起自縊殉國,忠義二字用於他身上,絕不過份。
曹化淳這個人,要不是因為一樁不白之冤,良臣對他也沒有多少了解。
甲申年,降清的明朝官員傳播說李自成兵臨城下時,是內監曹化淳開門放闖軍進城。而事實上,當時曹化淳早在六年前就回了家鄉,因而知道這樁冤枉後自是不平。死前還寫了手稿,幾首詩留給子侄,情真意切,憤懣與無奈溢於言表。
觀曹化淳一生,與東林交好,沒有惡跡,結果也遭到東林黨人的汙衊,蒙“開城縱賊”之冤。
家居六載還遭謗,並信從前使不真。
或許,這位曹公公在死前,終是體會到了文人的無恥,也感受到了當年他為之敵視的魏忠賢的無奈吧。
說起來,曹化淳和二叔是有仇的。
曹化淳的貴人就是王安,因為王安的賞識,他才有機會入信王府侍奉朱由檢,成了日後的崇禎朝大璫。
王安被二叔弄垮後,曹化淳作為王安的親信當然不能再留在北京。不過二叔念他是內書堂出來的“文化人”,出於骨子裡對讀書人的尊重,二叔沒有對曹化淳趕盡殺絕,只將其發到南京待罪。後來崇禎即位,曹化淳便被召還,委以重任,成了司禮秉筆大璫。按宮裡排輩,王承恩都是他名下的太監。
除了“開城縱賊”這樁不白之冤外,曹化淳還有一個頭銜,這個頭銜比司禮秉筆還要顯赫。
那就是,這位曹公公便是歷經兩百多年風雲的東廠最後一任提督太監。
東廠,第一任廠公是誰,已不可考。
最後一任,卻是曹化淳。
如果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