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幻天書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
這一切都是趙文凱所期望的,趙文凱希望內地方面能夠提前瞭解到股市的危機。但是趙文凱首先就沒有弄明白一件事情。
那就是影響到中國股市發展或者說讓中國股市所要承受的危機,並不是國家方面有沒有關注股票市場地發展,有沒有下達什麼檔案。派什麼專家分析,找什麼監督。
反而問題卻是恰恰出現在這裡,這些看似關注股市發展的上標頭檔案和指導方向上。
首先。目前為止,內地政府非常在意股東與國家的關係,而不是從股東的權利來界定股票型別,從而衍生出許多看來富有創造性,但最終卻被證明不是不可行就是成為市場發展障礙的東西。
比如“國家股”、“法人股”與“個人股”,就是一些當時就有點矛盾今天更是讓人匪夷所思的概念。
保險公司和投資公司從市場中直接買來的股票是不是法人持有的股票呢?為什麼它們就不是“法人股”呢?
界定概念地混亂,直接導致了中國股市的結構性缺陷,股票被人為地劃為流通股和非流通股。
當年的不流通。緣自於對所有制意識形態的考慮,不能讓民間力量“私有化”公有企業,但由於“法人股”與“不流通股”劃上了等號,結果後來很多民營企業的“法人股”也不能流通了。
有趣的是,只要不被稱為“法人股”或“國家股”,就可以想辦法變相流通。在1992年之前是沒有“法人股”這個概念的,只有所謂的“單位股”。
而事實上,早年地上交所並沒有按照“規範”來做,當時只要上交所總經理一句話。某某股票法人股可以上市流通,具體由上市部總監通知工程部。第二天這些股票就可以買賣了。
同樣,當時的國有資產管理負責人說某某股票可以流通,馬上就可以進入二級市場。只是後來中國證監會監管嚴格後,再也沒有發生這種事了,至於已經流通的法人股和國家股。也就無法追索了。
由政府造成的負面影響中國股市至今的問題,是把每年的上市資金規模定一個額度。然後分配給各個省、直轄市和中央各部委。
在一個正常的股市裡,只要一家企業達到一定的上市標準,其發行的股票有投資者認購,便可上市。而在中國,上市公司變成了一個特許融資地權力公司,被人們形象地稱之為“圈錢”。
企業的質量根本不重要,重要地是你能不能分配到融資的額度,而每個省份的額度一般都是由省委決定的,甚至是由領導跑來的。
在他們眼裡,這和過去為了一個大型專案到計委報批是一樣地概念。除了總體額度之外,還要限制家數,因為如果只定額度,每個部門和省市可以把它們分成很多家企業,等到上市後,透過再融資把股本擴大。
從1992年開始,中國的幾波上市公司狂潮與21世紀初地科技股IPO狂潮沒有什麼區別,到處是成立大會和上市酒會,它們的目的就是拿到錢,然後與突然有錢的中獎者一樣亂花錢。等到錢花完後,自己的本業也荒廢了。
而是在這一時期,中國人在未來常提高的很多“國家品牌”也是從這之後開始消聲滅跡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很大悲哀。
任何正常的股市都不會允許一個政府在不顧供求狀況的情況下,宣佈一年將從市場募集多少資金,然後配給它所屬意的公司,卻全然不顧這些公司的質量。
可是事實就是如此,趙文凱沒有明白這個現實,也沒有看清楚,只是主觀的希望如何,結果等到第三天,依舊沒有得到張懷遠的訊息。
直到趙文凱親自給張懷遠打電話後,張懷遠才吞吞吐吐的跟趙文凱道,這件事情內地已經著手研究了。
研究?趙文凱一聽到這兩個字,腦仁都疼。誰不知道內地現在的研究是什麼意思,無非就是一次次的開會,一次次的討論。時間一點點的在會議中消耗掉。雖然這種現象趙文凱在地方上屢見不鮮。至於國家高層如何,趙文凱並不瞭解。但是單憑前世對“研究”兩個字的印象。
趙文凱不由得苦笑一聲,恐怕是股市都崩盤了,這研究的結論也許還沒有下來呢。
不管怎麼說,趙文凱自己算是對內地“仁至義盡”了。最起碼有“研究”總好過等股市崩盤了再“研究”的要好。
最起碼提前了兩個月。
趙文凱現在是想的不錯,可是到了後來內地在股市上一連串的“暈招”,看得趙文凱險些“噴血身亡”。當然這些都是後話了。
到了五月初,內地股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