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受約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奇妙書庫www.qmshu.tw),接著再看更方便。
的伐吳戰略,漢軍將東中西在路對吳國發進全線進攻,這個進兵路線,也正對照著三員鎮將的分佈。
在東路與中路,由於已深入中原,故而魏延與張飛方向,將以陸戰為主,掃清長江吳軍,南逼長江。
但要想渡江滅吳,就必須佔勝吳國強大的水軍,而這個重任便將交由善於水戰的徐庶荊州軍才來解決,待荊州水軍從上游順流而下,殲滅吳國水軍師,中東兩路大軍便可順利渡江,三路兵馬合圍吳國都城建業。
當然,這只是初步的戰略構想,在這個套戰略中,最重要的一環自然就是荊州水軍。不過悲催的是,在前番的吳人奇襲中,荊州水軍損失了過半的戰船,僅餘下不到五百餘艘戰船,以這個數量來對付規模達兩幹餘艘戰船的吳國水師,顯然是不足的。
這也就是說,當前荊州軍團所面臨的最緊迫的難題,就是趕造戰船,不僅,以荊州現下的人力與物力,別說在戰船數量上趕上吳國,就是恢復原先的實力也很有難度。
因此,在方紹的建議下,朝廷又令王平、王潛去往益州,在成都秘密的趕造戰船。因是成都是處偏僻,吳人情報不通,待開戰之前,將這批戰船順江而下送往荊州,水軍士卒就地上船,則可對吳人形成突性然的打擊。
對於漢國的打擊,吳國方面也有相當的準備,在徐州方面,吳帝孫權委任大將軍呂蒙坐鎮彭城,新歸順的騍騎將軍曹真坐鎮下邳,兩軍計有七萬餘眾,以形成犄角之勢,以屯田積蓄糧草,形在淮北防線,以應對佈署在青兗一線的魏延軍團。
在中路,吳國以鎮北將軍甘寧為統帥,坐鎮汝南汝陰、新蔡一線,兵馬約四萬餘人,已應對許洛一線的張飛軍團。
在荊州,孫權升任奪荊有功的陸遜為車騎將軍,統帥七萬兵馬,坐鎮柴桑、夏口、陸口、巴丘一線,以控制長江中游制水權為主要目標,對應對來自於江陵和襄陽的上游徐庶軍團。
在軍事上針鋒相對之時,孫權在外交尚卻採取了相反的策略,派使者前往長安尋求和好。而為了在外交上麻痺吳人,漢廷遂決定與吳國重修I臼好,與其煞有介事的重新劃定疆界,開放邊市,互派使者,禮尚往來。
漢延的諸般示好,其實無非是在等待一個合適的時機而已,而這個時機並沒有待很久。
在滅魏的兩年之後,吳國東南發生大規模的蝗災,遍及廬江、丹陽、吳郡、會稽等數個富庶之郡,一時之間,吳國的上下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抗災之上。
吳國蝗災的訊息傳人長安,朝廷上下頓時是人心躍動。
金鑾殿上,大漢皇帝劉泰召集重臣,召開了一次日否該趁機伐吳的大討論。
此時的劉泰已年近十七,儘管年紀尚幼,但也已經到了親政的歲數,糜太后遂將一部分的權力歸還於劉泰,而這個關個伐吳的會議,正是劉泰親政以來,第一次憑著自己的意願,所召開的重大會議。
“朕聽聞最近吳國發生大蝗災,波及長江下游數郡,朕知道不少入都認為這是伐吳的好機會,朕此番召集眾卿,就是想聽聽你們的意見。”
劉泰的口氣很溫和,表情也很溫和,雖然是自稱為”朕”,但神色語氣間卻並無帝王那種不怒自威的氣質,與其劉備相比,當今的皇帝顯然是一個偏文氣一點的皇帝。
不過,在群臣之間也流傳著一種對小皇帝不太尊敬的看法,那就是“文弱”。
“如今滅魏已逾兩年,中原安撫已定,人人思盼國家統一,而吳國又逢大災,上下人心惶怕,兵民飢疲,此正是天伐吳之機,臣以為陛下此時正當下令揮師南下,一舉掃平逆賊,則此不世之功一成,陛下必當成為我大漢中興之主。”
丞相諸葛亮第一個站出來,以一種不容置疑的口氣,表明了自己力主伐吳的態度。
諸葛亮一表態,自方紹以下諸臣,盡皆紛紛請求皇帝下令伐吳。
朝廷上下,鬥志激昂之氣,對於一個君主而言,見到臣下們這般用命,理應高興才是,但劉泰的臉上卻流露著幾分憂慮之色。
群臣表過態後,劉泰輕咳了一聲,淡淡道:“眾卿的鬥志固然可嘉,只是朕以為,天下百姓飽受戰火荼毒,而今好不容易北方一統,南北兩國偃旗息鼓,當時時節,正當休養生息,讓天下百姓享受太平之日,如果重啟戰端的話,只怕天下百姓不知又有多少要家破人亡,朕實在是餘心不忍。”
劉泰這一番話,倒確實是一番’仁君的言論,不過卻討得大多數臣子們的不喜。
有人相升官,有人相發財,有人想名垂青史,